第23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在大方向上,宸帝還是傾向於文治。
帝王的想法影響吵成,朝堂的風向影響著國人的思想,所以大梁哪怕是普通百姓,都認為能識字的都是有本事有身份地位的人,且對此頗為推崇——讀書人有幾個名滿天下,可能夠脫穎而出的都將成為那些書生們的楷模,並以此為鑑,更加努力的讀書,以待日後考取功名。在這種條件之下,富貴人家家裡若是沒有基本拿得出手的藏書,就會顯得格外的低俗似的。
太子從小就接觸各類四書五經,可以算得上是博聞廣記,閱歷豐富。當然,他得閱歷多半都侷限於書本,並沒有真正走出去過。不過他對這方面還算是有天賦的,從小就得到前太子太傅王東林的誇獎,說他“聰慧過人,思敏於捷”。
王東林即是錦甯的母親,中書令王大人的父親。這位老先生自幼飽讀詩書,胸中自有溝渠,對於讒上媚下那一套很是反感。他欣賞有氣節的讀書人,也喜歡真正的才子,也正是因為有他的欣賞,王氏作為王家的嫡出女兒,才會“下嫁”藍正傑這個藍家的庶子。事實證明王老先生的眼光果然很好,一眼就看出藍正傑比他岳父更像他的兒子。
當年為太子太傅的時候,王老先生是相當嚴厲的一位老師。受過他教育的諸位皇子們多半對這位是恨得咬牙切齒的,沒少在他手上吃過苦頭。就是太子,也被顫巍巍的王老太傅打過手板子,而且打的還不是侍讀,那種痛楚,太子殿下只怕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在這種心態之下,皇子們的學習態度可想而知。王老太傅也同樣很不待見皇子學生們,也因此,皇子們想從王老太傅口中聽見溢美之詞,幾乎是不可能的。
太子能有此評價,可想而知這位的天分如何。儘管他對讀書也算不上熱衷,但比起他得兄弟們來,絕對說的上是脫穎而出。
在六皇子出生之前,他得這份聰慧很是被肯定。
當然,在帶著記憶出生的苦逼六皇子出現之時,太子殿下的年紀已經不小了,王老太傅也已經徹底退休。他不用再跟弟弟們擠在御書房裡學四書五經,而是轉戰到御書房向宸帝學習中宮之道,王老太傅也很遺憾的沒能教上一個可能會讓他感到無比欣慰的皇子學生,太子是沒有機會和自己的六皇弟在這位跟前較勁的。
總的說來,填鴨式教育下的太子殿下,學識還是很豐富的。但當他的目光在梁樂祥書房的書架上一溜而過時,卻有種訝異之感。
因為王老太傅很喜歡讓自己的學生看書,所以太子爺也算得上是博覽群書。但他看的書籍,大部分都是經史之類的,而這書架之上,卻至少有七成的書籍,都是人物傳記,風光圖鑑等等“閒書”。隨便抽出一兩本翻了翻,發覺都有長期翻看的痕跡,而不是拿來擺樣子的。
倒是僅有的幾本“正經書”,卻多半是幼兒啟蒙用的,書面有些泛黃,書頁卻大都平整嶄新。問過一旁陪同的堂弟,才知道都是牙牙學語時,靖王爺給梁樂祥找來識字用的書本。
太子殿下放下手中翻的《大將軍傳》,回頭對梁樂祥笑道:“看不出來,原來你喜歡看這些書啊”印象中的堂弟寡言少語,嫌少有出口成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是讀書人。
阿常笑起來:“哪裡是我看的,這些都是甯兒平日裡解悶用的。”
“弟妹看的?”太子爺有些詫異,又瞭然道:“從前聽說藍大人的千金是個小才女,孤……我還不信,如今倒是信了。單單是這些書,就瞧得出來弟妹有多麼博聞廣記了。”
“太子殿下太誇獎了,”梁樂祥露出一口閃亮雪白的牙,想著藍錦甯看書時的模樣,溫柔的道:“她就是個懶人,哪裡有那麼好學。才女什麼的都是旁人的誇讚之詞,當不得真。”
懶人?若是有那樣的懶人,他倒是想見識見識。太子啞然失笑,並不以為意。他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