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明代的女性內衣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飾規定民間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代女性內衣稱“闌裙”外型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繫帶,可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
滿清時期: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早在我國上古時期,就已織成最早的麻布,它的密度是10根/厘米。不過,那時內衣卻與外衣沒有根本的區別,只是原始的遮體、保暖之用。4000年前,麻布已達到了24根/厘米,隨著絲織技術的傳播,內衣日漸區別於外衣的功能,稱之為抹胸及裹肚等。從《簪花仕女圖》中的薄紗低胸繡花衫,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的“褻衣”。而《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則抹胸在內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這時候,古人已經懂得如何藉此體現人體之美了。
明代又有了改變。為“主腰”,其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但中國畢竟還是保守的民族,真正與外國的內衣史連到一起,已是滿清末期的事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廿一章 神劍之峰
廿一章神劍之峰
春水說完就匆忙離開了,草根也回床休息,雖然不是他的錯,但是出了這麼一回事,草根總覺得讓師母失望了,一晚上胡思亂想,也沒睡好,好不容易睡著了,又做了那個可怕的血靈之夢,做完噩夢後再也不能入睡,乾脆睜眼到天亮,可以算徹夜不眠。
翌日,春風送暖,鳥語花香,應該是個出遊的好日子。
辰時(上午7點到9點),唐夫人在劍心廳檢驗四人的武功,因為昨晚之事,草根還在惴惴不安,惟恐再被蓋上什麼莫須有的罪名,忽然一神劍門弟子拜見,帶來掌門人口諭:“唐齋主,掌門人您帶齊所有弟子到玉皇頂神劍大殿一趟,說有貴客盈門。”
“多謝!勞煩你回去覆命,說唐琬如稍後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