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餘震,紛紛開始打退堂鼓,避震心態明顯。
這就更造成同期上映的電影數量稀少,給《唐山大地震》製造了有利的環境。
最終,《唐山大地震》在國內的票房達到7。3億元,這個資料,比王啟年記憶中的資料要稍微超出一點。主要因素,自然是國內的電影院線的建設,比歷史上要超前一些。
7。3億票房出爐之後,華誼兄弟公司的股價扶搖直上,從200多億市值,迅速的破了300億。
某種意義上講,影視公司上市,完成了資本化之後。於是,公司老闆真正最在意的已經不純粹的經營得失,而是經營和投資的成果,資本市場上的那些投資者們怎麼,公司估值有沒有得到提升,市值有沒有獲得增長。
只有投資者們看好的投資和盈利,才能讓市值大增。若是投資者不看好,即使你業績再好,再賺錢,市值也不會增,股價也不會漲,也不可能給大股東帶來身價暴增的好處。
市值增長的好處就大了,除了限售股解禁之後,上市公司擁有原始股的團隊成員,可以拋售股票套現,用以“改善生活”之外。更先進的做法,就是以股票作為抵押,找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即使是按照股價打三折獲得貸款,對於很多股價是淨資產十倍以上的公司來說,還是很划算的。以股權作為抵押獲得貸款,只要控制得當,確實是公司事業發展的增速器。
比如,小夥伴公司持有的華誼兄弟上市公司股票,就抵押在各大銀行,換取20億元的貸款。按照市值算,這部分股票價值60億元。但小夥伴以此作抵押品,換20億元的現金,也非常的划算。因為,這筆現金直接投資到院線市場,轉化成為500多張新增的電影銀幕。
在王啟年看來,電影製片公司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生意模式不如平行性質的企業牢靠。所以,小夥伴主要的資金都是砸像平臺,比如,電影院線平臺,影片網站平臺。這些平臺企業規模擴張,增加的話語權,遠遠超過拍幾部大賣的電影。
因為,任何一個導演都難以保證自己下一部電影,或者是今後的電影,還能像以前那麼賣座。
無數很牛逼的導演,開始走下坡路之後,電影就不斷的撲街,這充分顯示出,每一部新電影的投資,都是一場賭博的殘酷事實。一些靠譜的導演,僅僅是增加了賭贏的機率,並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自己的電影可以賺錢。
但電影院線則不然,只要某個地區的電影市場處於良心發展態勢,院線既可分享到市場發展帶來的紅利。無論是那家公司,那位導演的電影賣座,強勢的院線都是穩坐釣魚臺。(未完待續。)
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片時代(二)
《唐山大地震》爆出7。3億元票房之後,躋身國內電影票房歷史紀錄第三名。而前兩名分別是《阿凡達》和《四大名捕》。
可以說,若不是有這兩部逆天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甚至可以拿下歷史票房榜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阿凡達》和《四大名捕》兩部票房破十億的電影,也都是2010年上映。
2010年應該是中國電影票房井噴的一年,電影市場因為幾部大片,而迎來了罕見的旺年旺季。
在幾年前,人們還感覺到兩三億元的電影票房,已經屬於高不可攀。爆出一部四五億元票房的電影,已經是打破歷史紀錄性質的。
但是,2010年已經接二連三的出現超級大片,大大改寫了國內電影票房榜的排行格局。
以前,那些拍出兩億元票房的大導演,一下子感覺到自己落伍了。因為,2億元在國內電影票房榜上,已經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了。
十億!
目前國內的電影票房榜,已經進入了十億時代!
另外,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