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聽到芭芭拉說想把他的電影推向國際的時候,心中難免有點小激動。

“我這算不算是崇洋媚外,怎麼就覺得這老外說到我心坎裡了,不會是遭到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了吧?”交流結束,馮曉剛冷靜下來,說笑道,“還別說,這糖衣炮彈真是舒服,防不勝防啊。”

“這怎麼算是崇洋媚外呢,咱們這是打入敵人內部,糖衣咱們吃了,炮彈咱們再打回去,為了攻佔好萊塢,咱們受點罪算什麼啊。”林子軒調侃道。

“還是林總的覺悟高,說起來,都是為人民服務。”馮曉剛配合道。(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化差異

芭芭拉羅賓遜這次來京城雖然主要是為了李桉和《臥虎藏龍》,不過林子軒不會放過推銷的機會,他邀請芭芭拉觀看好夢公司投資拍攝的影片。

除了馮曉剛的《一聲嘆息》,還有林曉玲剛拍完的《回家》。

姜聞的《許三觀賣血記》後期製作還沒有完成,而且,那部片子是歐洲電影人投資,早已被歐洲的電影公司接手。

林子軒希望和芭芭拉達成長期合作的關係。

如果能借助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平臺把好夢公司的影片做全球推廣,不光能帶來收益,還能增加好夢公司的知名度。

同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也不吃虧,他們會從中獲得收益。

比如張億謀的電影,在他們的推廣下,張億謀拿了獎,電影在西方獲得好評,賣出了好價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按照合同收取提成。

自九十年代海外的電影人進入國內的電影行業以來,大致有三種合作模式。

一個是代理,他們來國內挑選影片,負責向國際影壇推廣,收取提成。

第二個是購買放映版權。

比如購買了影片在北美的版權,他們會運作電影進入北美地區的院線,獲取票房收益。

第三個是直接參與投資,那電影的版權就歸投資商所有。

由於華國盛產文藝片,對於歐洲的電影人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像是義大利的馬克穆勒,法國的讓路易等人,較為關注華國導演的動向。

好萊塢是九四年之後才開始重視華國的電影市場,在此之前,他們沒有太大的興趣。

如今《泰坦尼克號》在華國的票房成績證明了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目前這部影片在國內的票房已經達到兩億八千萬,突破三億問題不大。

相當於四千萬美元,按照票房分賬比例,好萊塢的電影公司能分到八百萬美元左右。

這足以讓好萊塢重視這個亞洲新興的電影市場,他們不會放棄任何能獲得利益的機會。

相對應的,同樣給華國國內的電影公司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創造了機會。

眼下的情況是,芭芭拉屬於強勢的一方,他們掌握著平臺和資源。

她來確定一部電影有沒有推廣的價值,能不能給公司帶來收益。

如果是成名導演的作品,像是李桉那樣的,她會重點關注。

對那些具有潛力的導演,她同樣有興趣,包括馮曉剛、姜聞和田狀狀等人。

芭芭拉選擇影片的標準是看這部電影符不符合西方觀眾的價值觀,或者能不能吸引西方觀眾的好奇心,電影最終還是要面向觀眾。

她對《一聲嘆息》和《回家》兩部影片的看法不同。

《一聲嘆息》展現的是東方式家庭對於婚外情的處理方式,這部電影在西方沒什麼市場。

你讓法國人看這部片子,他很難理解,有個情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美國人是另外一種處理方式,比如前幾年在美國上映的《廊橋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