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獎勵,作為第一功臣,獲得了大量的錢財和物品獎勵,但是也沒有獲得其餘的獎勵。
要說這次的瘟疫能夠以最小的代價予以解決,蘇寧和長安總院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波及範圍如此廣、最初勢頭如此兇猛的瘟疫最後卻只有不到一萬人喪生,而餘者盡皆康復,真可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有特殊的獎勵,實在是說不過去。
正當群臣疑惑之時,李二陛下丟擲了重磅炸彈——爵位制度改革。
爵位制度改革從貞觀七年年初就提了出來,群臣反響不錯。都認為這就是多了一些安全的保障。尤其是一批國公。更是這樣想的,但是一直未曾付諸實施,這個時候。李二陛下終於頒佈聖旨,下令將大唐爵位制度進行改革,除去王爵之外的七等爵位擴充至十五等爵位,最第一層爵位為三等男爵,最高一等爵位為一等公爵,一共十五等,王爵不變,由是如此,並且立刻就按照原先的功勞改封了一批功勳。
以李世績和程咬金為首的一批中生代國公重臣全部封為二等公爵,原先國公名號不變,待遇加上三成,以示獎勵;蘇寧被封為一等侯爵,待遇加三成,以示獎勵,孫思邈被封為三等子爵,以示獎勵,長安總院十一名功勞最大的著名醫者獲得了三等男爵的賞賜,是為國朝開國以來頭一回大封群臣,還帶上了一群醫者。
被封為一等公爵的人很少,不是老臣,就是功勞太大,或是不堪驅使,比如李靖,比如秦瓊,被封為一等公爵,待遇加一半,以示榮耀,大家心裡明白,這是皇帝給群臣的一次特殊獎勵,二等公爵,那就是還能往上走,還能繼續立功,而且想做一等公爵肯定很難,說不定要等到死後追封,但是勝在踏實,大家還有辦法繼續立功,往上走。
這就是一個訊號了,一旦被封為一等公爵,那就是人臣之路走到了頂端,就可以考慮去軍事大學混日子養老了,而其餘臣子,繼續努力吧,你們還有機會,還有時間。
十五等爵位分封制度得到了群臣擁護,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得到了改封,蘇定方被封為二等侯爵,薛仁貴封為三等男爵,孟雨封為三等男爵,其餘眾人大多被封為二等和三等爵位,至於每一等級的一等爵位,都被認為是下一等級的預備軍,對於此,蘇寧有些意外,他認為自己也應該是二等侯爵,誰知李二陛下給了他一個一等侯爵,那不就是說,下一步就要做公爵了嗎?
可是這是喜事,這真的是喜事,被封為二等公爵的諸多大臣心中歡喜,揹著李二陛下彈冠相慶之事甚多。
安撫了群臣之心,安撫了百姓之心,李二陛下一下子獲得了巨大的聲望,這才有底氣在朝堂之上正大光明的開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就是教育改革,一口氣下達數十條教育改革法令,放出豪言要在二十年之內在大唐國內每一個鄉都設立鄉學,號蒙學;每一個縣都設立縣學,號小學;一個州都有州學,號中學;大唐都城長安設立最高學府大唐政法大學,具為官辦之學。
改革科舉制度,將大量的官位名稱下放,每三年開一次科舉考試,將所有需要的職位都明文寫上,善於哪個職位,想考取哪個職位,就直接報名,專門考取這個職位,一旦考上,透過面試,就可以得到這個職位,參考者只要是大唐子民就可以,沒有其他要求。
這是教育革命,一場影響到千萬年以後的教育革命,官辦教育一直到宋代才逐漸成規模,逐漸成型,而唐代之前就別提官學了,私學都不興盛,而官學的訊息一傳出,立刻激起千層浪,民間廣泛議論,文人爭相發表言論,討論該措施的可行性,可無論如何認為,沒有人反對這樣的做法,朝廷先是售書售紙,而後下達教育改革令,改革科舉,這是要大興文治的前兆,文人無不歡欣鼓舞。
不少文人一直都認為大唐過於剛強了,就拿之前的軍事大學來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