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處理太監問題最成功的一個朝代,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局面,但皇室在御膳房的採買上還是得妥協,以“帝德深如海”換取“旨意出禁門”,這裡實在有耐人尋味的凝重。
信太監繼續回憶:
太后傳膳,一箸一碗而已,在萬人之口中,僅能佔得一口。進過膳後,賞人者曰“克食”。某王若干品、某大臣若干品、皇上的、后妃的、會親的、總管首領的,不夠角色的回事小太監私亦端一品,剩餘則歸膳房。膳房首領分餐一頓,仍有廚役之份例。雞頭魚尾、頭腦下碎、刀前刀後肉類,賣與二葷鋪小館及好饞人家,較市價可省一半。即大眾所食之剩餘,殘湯剩飯、雜燴一處,另有一班小販在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專包蒐羅飯菜,將此殘湯剩飯挑回家去,重新整理煮熟,挑到街頭,十個大個錢(當十錢)能教窮人吃一大飽。德宗(光緒帝)、孝欽(慈禧太后)相繼殯天,兩膳房無形停辦,無飯吃者,約有萬人,合萬人之家屬,當有五萬人之數。
這段話,將御膳房食物鏈的關係進一步放大,引申出清末北京“天子腳下、首善之區”的社會生活更為廣闊的不同利益階層,以及這些階層的相互依賴的生態環境,可作為社會史學家極好的課題,去作一番有趣的探究。
一個故事
以前別人說小P的閱歷淺,小P是不肯相信的,到如今,想不相信都不成了,說一個跟小說無關的故事,大家看看好不好。
一個八零後的女孩,從小一直都很幸福,幸福到都不知道人世間醜惡是怎麼寫的。獨生子女的她受到來自父母最最無私的愛與縱容,然後她人生惟一的不如意可能就是愛情了。
於是每一次與男友的彆扭都能讓她大病一場,讓周圍的同事朋友都擔心不已,那就更不要說父母了,那時她父母甚至肯為了她的快樂容忍那任性男孩的一切。
於是那對父母給女孩買了住房,一次付清了所有的款項,甚至答應為他們裝修,等一切弄好了就讓他們結婚。
本來很完美的,可是就在不久,女孩的母親因為腦血管破裂,突然的辭世了。一切讓女孩措手不及。女孩的父親在辦完喪事,便開始按母親的遺願,把房子裝修了,給女孩辦理了勝大的婚禮,當時父親悲傷的說,他想把錢都花在女孩的身上,這樣他覺得就對得起去世的母親了。
故事到這兒,似乎應該就結束了,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然後父慈女孝的人生就完滿了。小說當然可以這樣寫,可是人生好像不是,上帝其實就是個捉狹鬼。
女孩被寵得十分任性,而她的愛人可悲的也是個任性被慣壞的男孩子。兩個沒長大的孩子結婚,本就是一個杯具,於是吵架、冷戰,然後很多很多的事……
而女孩的父親在母親去世一年後,認識了一位七零後的離異無孩年輕女子,兩人同居。第二年剛過,父親五十歲生日時,跟女孩說,他們結婚了。
女孩其實在母親去世之後說過,她不攔著父親再婚,但請等母親去世三年之後,這樣女孩覺得心裡好過一點。但父親在兩年後決定結婚,女孩最後還是預設了。
女孩周圍有很多同事朋友,估計女孩的小丈夫身邊也不少。女孩父親再婚的事,讓年輕這對不確定的婚姻更蒙上一程陰影。女孩丈夫的想法我無法揣測,但女孩離婚的導火線卻是因為她的丈夫離婚岳父能把他們現在住的那套房子寫到女孩的名下。女孩憤怒了,認為小丈夫這是在算計……於是加上平時的積怨,兩人如過家家的婚姻結束了。女孩回到了父母曾經溫暖的家。
再後來,故事就惡俗了,在此宣告一下,小P所知的都是女孩事後所講的,因果關係不論,女孩開始時和小後媽處得還成,小P跟女孩一起上街時,女孩不是幫父親買衣裳就是幫所謂的阿姨買;再後來,聽說小後媽懷孕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