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而是看著信件,陷入了沉思,過了許久,他才抬起頭來道:“你看……下了一場雨之後,有好多流寇願意回籍為農……可見他們並非窮兇極惡之徒,只不過是被旱災所苦,才鋌而走險,我看著這些信件,就忍不住想試一試將他們都招安回來,重新做回良民。”
“總督大人……您……這想法未免失之於天真吧……”劉廣生曾和杜文煥一起害死了投降的王左掛,他是不太喜歡將流寇招降的,於是道:“我覺得,流寇宜剿不宜撫,趁著現在流寇軍心不穩,趕緊滅了才是正道理。”
“數萬流寇,就是數萬百姓……殺之有傷天和,況且三軍一動,軍餉和軍糧就如流水一般嘩嘩地流出,我還是想先試試招撫。”楊鶴將劉廣生喝退出去,提起了筆,鋪開紙,開始給崇禎皇帝寫起奏摺來。
“……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若用圍剿之法,則行糧犒賞,所費不貲,結果仍然是誅不勝誅,屢剿而屢不定。解而散,散而復聚,猶弗散也。必實實賑濟,使之餬口有資,而後謂之真解散。解散之後尚須安插,必實實給與牛種,使之歸農復業,而後謂之真安插。如是則賊有生之樂,無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撫。撫局既定,剿局亦終。臣所謂欲行剿撫之實著,必有剿撫之實費者此也……況費之於剿,金銀一去不還,且斬首太多,上乾和氣。費之於撫,金錢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盜息民安,利莫大焉……”(注:這份奏章部份取自楊鶴奏章原文,本人將其中一些難看懂的字詞稍加了修改,便得大家能一看就懂。)
寫完之後,楊鶴倍感欣喜,將這份奏章封好,吩咐陝*西參政劉嘉遇攜帶此奏章,火速進京面聖。
---------------
崇禎四年,春,京城,皇極殿!
文武百官在堂下跪著,一起用腦門心對著龍椅上的皇帝陛下。此時正是天光微亮,朝會的時間,崇禎皇帝昨天一宿未睡,今天一大早又來開朝會,精神已經極度睏倦了,但他仍然筆直地坐在龍椅上,不讓自己的身形有絲毫的歪斜。
他是不敢斜!因為他穿的龍袍下面,是一件有些舊了的襯衣,襯衣的下襬上面打了一個難看之極的補丁……如果他坐歪了,坐斜了,讓這補丁滑露了出來,給下面的臣子看見,那他這個皇帝的面子往哪裡擱?
崇禎皇帝是非常要面子的皇帝,所以他的坐姿絲毫不變。
既然這麼愛面子,何苦要穿這舊衣服?他也是沒辦法,口袋裡的銀子緊啊,以前每一年歲末,國家的賦稅都會有一部份划進皇帝的私人腰包,那錢被稱之為內帑,但是最近數年來,內帑已經停了。遼左用兵,銀子像流水一樣花出去,加了賦稅仍然不夠花,賦稅全給軍隊給吃光了,哪裡還有錢划進皇帝的腰包?
就這樣還不夠,戶部管銀子的大臣天天在崇禎面前哭窮,請他把內庫開啟,拿些內帑出來救急。
崇禎一直緊緊地咬著牙關,不肯給戶部撥款,因為這個世界上只有他和管那庫房的官員才知道,內庫裡已經空空如也,甚至可以把那地方當練兵場用,在裡面放上幾百士兵搞軍陣操演,絕對不會撞到……咳……是踩到銀子一類的障礙物。
愛面子的崇禎皇帝不敢說自己兜裡沒錢,這樣做太丟臉,所以他對於戶部請求內帑的奏章,一律批個“不給”就打了回去。皇宮裡的一應花費,縮減了又縮減,但是表面上的富麗堂皇必須保持,所以他只做新的外衣,襯衣則一律用舊的,反正那玩意兒穿在裡面,別人看不到嘛!
因為縮減開支,後官嬪妃也頗多怨言,他現在連多餘的妃子也不敢納了,這皇宮裡再添人的話,他拿什麼銀子來養?
“有事上奏,無事退朝……”太監在旁邊高唱了一句,這句廢話是每個朝會都必唱的,實際上哪有沒事的朝會?文武百官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