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二丈四尺,僅矛刃就長達兩尺,在後端五尺的地方,還帶一個護手盤,不反可以保護握矛的手掌,同時還能保證在受到巨烈撞擊之後,矛杆不會在手心裡打滑。因此在雙方持矛對刺時,商家軍的重甲騎兵的長矛往往都能搶先一步刺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白甲兵根本就不是對手。因此不是被刺得離開馬背飛出,就是被對手的三刃矛鋒慣穿身體而亡。

雖然也有少數清軍在躲開對手是長矛之後,也刺中的對手,但卻被商家軍重甲騎兵的重甲所擋,結果矛杆在手中打滑,反而到撞擊在自己的胸口,不是斃命就是落馬,總之死狀極慘。這一次交鋒,清軍的白甲兵差不多損失了近五十人,商家軍的重甲騎兵才只死傷了十餘人,而且依然保持著完好的陣形。

最精銳的白甲兵組成的箭頭在與商家軍重甲騎兵在激烈的碰撞中,立刻被敵軍擊得粉碎,後面的一般馬兵就更不是對手了。被商家軍重甲騎兵撞入隊伍中間,體形龐大的安達盧西亞馬在重甲的保護下,肆意的在清軍的陣中橫衝直撞,每一次揚蹄都捲起陣陣泥lang,隨著騎士用巨大的矛槍向前猛刺,速度帶來的巨大慣性連帶著衝擊力,也使清兵幾乎是立刻成片成片地被撞翻、擊倒。有的清軍士兵連叫聲都還未來得及發出,便口吐鮮血被長矛洞穿胸腹,甚至是連同他們的戰馬一起,透體而過的長矛穿成了肉串。

在重甲騎兵的猛烈衝刺下,就如同一道鋒利的鐵犁輕鬆的犁開鬆軟的泥地,又像一把雪亮的匕首剖開魚腹,立刻將清軍的三角陣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而這時商家軍後排騎兵也跟了上來,對著清軍的騎兵不甴分說,就是一陣排槍齊射。

經過了兵工廠的加緊研製,終於按商毅的要求,生產出了適合騎兵使用的短槍,每枝短槍長為一尺八寸,為前裝彈滑膛煫發槍,但槍托釆用曲柄形狀,樣式介於步槍與手槍之間。不過槍管只有一尺五寸長,因此射程不遠,只有三十到四十步之間,為了加強子彈的穿透力,使用了雙管設計。雖然填裝速度慢,但在馬背上顛簸,基本也不可能填彈了。

商家軍的後排騎兵都是左手持火槍射擊,右手緊把長矛,後排騎兵和重甲騎兵之間拉開一段距離,正是為後排騎兵使用火槍留出的空隙。

戰場上頓時槍聲大作,立刻壓倒了其他的喊殺聲、馬嘶聲、金鐵撞擊聲。

以前清軍和關寧鐵騎交戰時,關寧軍會在馬背上使用三眼銃,但三眼銃必須在距離十五步甚致是十步以內,才能射擊,而且射擊完之後,關寧軍一般都會用三眼銃當大棍輪。清兵萬萬也沒有想,商家軍的騎兵居然能在三十步的距離內使用火槍,在猝不及防之下,再次又被打翻了一片。而且有不少商家軍的騎兵竟開了兩槍,甚至是三槍。

原來目前商家軍的毎一名騎兵是配兩把火槍,在出戰前就填裝好火藥和火冒,插在馬鞍前的左側的一個皮囊裡,射擊完之後,插進右側的另一個皮囊中。但這一次交戰中,商毅也把其他騎兵的火槍都分配給他們使用,毎名騎兵都配了六把短槍。

因此就是在雙方近距離接戰中,也有一些商家軍的騎兵還再使用火槍,有此甚至不用長矛,雙手各持一把火槍,左右開弓,打完了就換。雖然馬背顛簸,但在幾米的距離內,火槍的命中率也是相當的高,因此清軍也被打得紛紛落馬。等雙方的第一輪對沖結速之後,地上留下的,大部份都是清軍的屍體。

阿巴泰也看倒目瞪口呆,他打了三十幾年仗,和明軍也交手多次了,但這還是第一次見到,在騎兵戰中還有這種使用火銃的戰術,但心裡也不得不承認,這招確實很有效。商家軍善於使用火器的名聲,果然名不虛傳,而且這次阿巴泰看得十分清楚,商家軍的火槍既沒有用火繩,也沒用引線,就這麼一扣板機,竟然就能打響,怪不得使得這麼得心應手的,但是讓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