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把自己廢了,另立新君呢?當初朝鮮還是叫高麗的時侯,是臣服於元朝,與明朝為敵。後來李成桂舉兵造反,才建立了李朝,以明朝為宗主國,才改名朝鮮,現在明朝完了,中國並不承認明朝認定的朝鮮;那麼是不是也意味著朝鮮將要步高麗的後塵;也會改朝換外了呢?想到這裡,李淏也禁不住發起抖來。

其實周少桓的性格並不霸道,相反還比較溫和,很少發火,只不過是奉了商毅的命令,對朝鮮君臣的態度要強硬一些,首先給他們一個下馬威,正好這個文官撞到槍口上來了,自然就拿他來開刀,見朝鮮君臣一個個都嚇得禁若寒蟬的樣孑,周少桓也知目地達到了,因此一擺手,道:“進城。”

於是李淏等君臣一干人形同俘虜一樣,被中華軍押著,進了漢城。

進城之後,周少桓首先下令,將漢城的朝鮮士兵全部解除武裝,八個城門各調兩個連計程車兵守衛,同時又將漢城的所有的王宮全部於封禁,派兵守衛。重點當然是景福宮。不過中華軍只是看管各處皇宮,到並沒有乘機行搶打劫,凌辱宮女等等。

而李淏一行人被中華軍押著,進了景福宮,來到了大殿,李淏當然不敢高高就坐,而是和群臣站在一起。不過這一次中華軍的目地並不是要吞併朝鮮或是推翻李朝,只是逼李朝臣服,剛才己經表現得夠強硬了,現在也可以適當的示以懷柔,因此周少桓還是請李淏到正中的大位上去就座,主持升朝。

李淏聽了之後,也不禁頗有一點受寵若驚,戰戰兢兢的在寶座上坐下,宣佈升朝,在中華軍士兵的監視下,收受朝鮮眾大臣的朝拜。周少桓只是站立在一邊,並未阻攔,也讓李淏稍稍有些安心。

等見禮之後,周少桓才站到了大殿的中央,道:“我中華洪憲天子起身於草莽之中,逐驅韃虜,恢復中華,有大功於國,故天命所歸,稱帝建國,立號中華、建元洪憲,而與朝鮮並無怨仇,何況朝鮮素事中華為正朔,以為蕃屬,克守臣節,但又為何背華降胡,若是因為明朝無能,受制於清朝兵勢,也是情有可緣,本不該舉兵征伐,但兩年之前朝鮮又為何出兵,相夠清廷,與我中華為敵,這又是道理,故此我中華皇帝特命我舉兵東渡,前來問罪。”

聽了周少桓的這番質問,李淏心裡不禁又緊張起來,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因為朝鮮出兵幫助清廷,是鐵定的事實,無論怎樣狡辯,也說不過去,因此李淏一時也答不上話來。

不過這時原黨的幾名主要人員如元斗杓、宋時烈等,己經聽出了套路,因為李淏畢竟才三十歲,而且剛剛登基,在這方面還嫩了一點,而元斗杓、宋時烈等人都是幾經政治鬥爭,個個都是臭覺靈敏,先前在城外,周少桓雖然表現強硬,直接打死了朝鮮的官員,但那番和眀朝劃清界線的話,表示朝鮮不是中國的不徵之國,但換一個角度來說,也就表示朝鮮背明降清,也同樣和現在的中華帝國洠в洩叵擔�餼蛻ㄇ辶慫�街�淶囊桓齟笞枵稀�

果然到了金殿上,周少桓讓李淏歸座,仍準百宮參拜,這也表眀至少在暫時,中華方面並沒有推翻李淏的統治,另立新君或是直接吞併朝鮮。因此隨後周少桓的質問雖然嚴勵,但對朝鮮降清之舉,輕描淡寫的帶了過去,而且重點在朝鮮出兵助清一事上,這也示意,中朝之間,還是有緩和的餘地。

因此元斗杓立刻出列,向周少桓施了一禮,道:“周將軍,而出兵助胡,也是迫於滿胡的兵勢,而我朝鮮國內,又有一些奸邪之輩,顛倒事非、威嚇蠱惑君王,故此才不敢不從,非我朝鮮君臣本意,還請將軍轉告中華皇帝,請中華皇帝明查。”

而宋時烈馬上接道:“周將軍,我朝鮮事中華為正朔,視為父母之邦,己有近三百年,三百年忠義,萬曆年間,助朝抗倭,復國之恩,又豈能一朝廢盡,只是滿胡倚仗兵勢,兩度攻我朝鮮,而明朝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