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地處理方面,她不是個蠢人,也並不比三起三落的鄧公差太多,她所謂的強硬,只是一層迷惑人的外衣。

想到這裡,唐歡忽然意識到,既然戴卓爾夫人是這樣一個頭腦清楚的人,那麼歷史上她幹嘛還要那麼強勢的去跟中國談判香港的歸屬問題?難道她不知道英國的現狀不可能再打一場馬島海戰那樣高烈度的區域性戰爭?難道她不知道英國根本無法再次掌握更多的殖民地?難道她不知道英國根本無法與中國開戰?難道她不知道,中國政府哪怕是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定,也是不可能同意放棄香港主權問題的不成?

在前世,唐歡所知道的資訊,都是戴卓爾夫人北京跌跤,什麼鐵娘子折戟大會堂等等,但經過後世網際網路那鋪天蓋地的資料衝擊,加上穿越到了這個時代後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讓唐歡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至少他已經明白到,這個戴卓爾夫人,絕對不是一個為了信念就什麼都不顧的人,相反,她是一個十分理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國家又想要什麼的,具有愛國心跟責任感,但卻並不狂熱的,十分理智的優秀政治家。*****

那麼,既然是這樣的一個高水平政治家,她為什麼還要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高調地冒險去北京談判香港的歸屬問題?難道真的是心有不甘?難道真的新聞上說的,是馬島海戰之後自信心飽滿?

結合唐歡後世所知道的歷史以及今生髮生的事實,讓唐歡恍然明白到,戴卓爾夫人上次進京談判是假,內裡透過掠奪的手段轉移香港的財富,同時轉移國內目光才是真。

這樣一對照,一切都很好理解了,如果是現在的唐歡,如果他在戴卓爾夫人那個立場上,他也會這麼搞。那就是明知道會被拒絕還要去談判找不痛快,面子上輸了,裡子卻贏了。

當時地香港,畢竟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被英國經營的法制十分的完善,再加上六七十年代中資機構的不斷崛起,英資機構其實在香港已經是全面衰退了。可以說,由於地緣因素、國際因素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英國政府其實在香港已經不再是土皇帝了。但香港的經濟地位,又讓英國許多人不想隨意放棄。可以說香港就是英國的一個雞肋,是一個十分尷尬地地位。

而且當時的英國國內情況十分不容樂觀,經濟滯漲、工業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且英國的工會力量在二戰後迅速崛起,整個英國面臨著革命暴動,被共產化的危險。

為了應付這些危機。她上臺後便拋棄了“共識政治”這種溫和地措施,轉而信奉貨幣主義理論,開始放鬆了金融管制。跟許多金融大鱷合作,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她上臺後主要採取的改革其實主要有四項措施,一是企業的私有化,二是控制貨幣,三是削減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

從這四項措施來看,毫無疑問地,這是一種透過掠奪普通市民的財富來強化中央政府的行為。有點往**靠攏。跟英國過去以往地高度民主化進城顯得有點背道而馳。

由於有龐大的海外資金支援,她得意順利收買保守黨閣員。牢牢把持保守黨黨魁,並且反過來透過這些政策,更為嚴密的支配內閣閣員,從而再次透過政治手段,嚴格去執行那一系列新的金融政策,比如促使工會服從法律的約束,以及國有企業的民營化等等,其實都是在穩定政權的同時,去回報那些金融家。

在她執政後期,甚至連教育、衛生保健以及住宅都全部民營化,把“撒切爾革命”由財經和工業擴充套件到新的社會政策領域。可以說,她地這些政策,是窮了一代英國人,卻讓英國政府強大了起來,也讓那些海外銀行家賺地盆滿缽滿。她獲得了政權的穩固、國家地強大以及英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代價卻是讓英國的經濟損失大大增大,讓眾多銀行家攫取了英國更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