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的影響。
1969年3月至8月的中蘇邊界東西兩線的武裝衝突——東線的珍寶島事件和新疆的鐵列克提事件,象兩把烈火投入乾柴堆中,點燃了正處於亢奮、狂躁文革中的中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人人口誅筆伐“蘇修”反華暴行;4億人次的示威遊行掀起了驚濤巨浪。北京的蘇聯駐華使館門前終日被各路遊行示威隊伍圍得水洩不通,“絞死勃列日涅夫”和“油炸柯西金”的巨幅標語赫然刷在使館大門兩側。中蘇雙方軍隊也開始向漫長而又具有爆炸性的邊境地區集結。蘇軍沿邊境地區陳兵百萬,並向蒙古派駐作戰叢集。中方軍隊也開始北調,佈防重兵於“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
…
所幸的是,雙方領導人在危機之中並沒有被仇恨衝昏頭腦,而是理智地認識到,兩個大國應避免戰爭,保持邊界穩定。機會終於來了,一場出色的、極其重要的“葬禮外交”上演了:兩國總理-周恩來與柯西金越南參加胡志明主席葬禮後,1969年9月11日,在北京首都機場舉行會談,達成了雙方邊防部隊脫離接觸、維持邊界秩序和開始邊界談判的協議。這一協議的達成是中蘇首腦之間一次成功的“危機處理”,使一觸即發的邊界局勢部分地得以緩和,避免了武裝衝突的擴大和升級。
蘇聯的戰略重點在歐洲在柏林在華沙條約成員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對抗中蘇兩國因關係惡化和軍事對抗付出了巨大的經濟、社會代價。面對壓力,中國國內一度提出了“備戰”口號,消耗了大量資源;對於蘇聯來說,同樣付出巨大代價。迄今為止,尚無關於對抗年代裡中蘇在經濟、社會領域付出代價的權威資料和研究成果。
但是在中國與蘇聯惡交乃至“斷交”轉向和政治、軍事對抗中,中國方面真正的得與失是什麼?沒有人去認真總結。現在可以粗略地看出,從1959年開始,1969,1979——整整20年時間,隨著日曆的翻動,文化大革命的內耗,中國在亞洲的政治、軍事優勢,至少在對付南亞印度、東南亞諸國方面,所有的有理有利有力戰機,已經喪失殆盡!
16章 尋找逃犯 1 鬥智中招
第十六章 尋找一個或許不存在的逃犯
…
這朵花為你開總是開得這麼鮮
…
可否想象 有一天月光突然破土而出
冉冉飛上天去
可否想象 有一天 不小心的風箏
也逃到天上去了
我眼睜睜地逃不上天
只是因為線斷了
…
睡在地裡 走在雲裡的少年
經常把月光彈奏
坐在樹蔭下繞線軸的奶奶
總是想收回陽光
…
這朵花為你開總是開得這麼鮮
這塊土得你愛總是愛得那麼綿
…
1。 鬥智中招
…
李滬生沿山路向下,邁過一條公路,走進對面的山林。東方萌顯魚肚白的時候,他感到有點冷。很遠的地方,彷彿有汽車在打遠光燈,只閃了一下,就沒有了。過來一會,汽車的聲音接近,一輛軍車緩緩地開過去,車身是自己熟悉的草綠色,方向是阿圖什。李滬生心裡想,要是自己能跟上車走一段就好了。
“他怎麼會認識我呢?”他想起昨晚天山廟裡俄語教師說的話。
軍車開過去老半天了,好像又開過來一輛綠色軍用吉普車。李滬生終於想起來了,兩年前出境到哈薩克之前,草原上正隱現著一個騎馬的人,戴著綠軍帽,身上穿的是軍便裝,還記得那個人的方臉型,當時部隊長曾經掏出望遠鏡遠望,自己正解開馬料袋餵馬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在思索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