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新年詔書下發之後,李小九陛下依然是大封群臣和皇室宗親。今年還比較特殊,因為前一年幾次對望戰爭,大唐不但都大獲全勝,還搜刮了大筆財富土地回來,所以李小九陛下賞賜起人來絲毫不覺得捉襟見肘了!
功臣中以李績老爺子這個平定高句麗的統兵大元帥為首,蘇定方、薛仁貴、劉仁軌等在半島上立下攻城之功的人個個都加三級勳爵,賞食邑一百戶。
其中,劉仁軌、薛仁貴和孫仁師等人還有殲滅倭國船隊的大功,另外又官升三階,賞五十戶食邑和千金。
至於朝中一干文武也各有升遷,其中小李相公因為擺平了西邊的吐蕃,不令其在大唐東征的時候在背後搗亂,以及這次東渡倭國手機了大把有用的情報,定為首功,被加封為河間郡公,賞食邑兩百戶,官階也升到了杜正倫之上,僅在李績之下,名為亞相,實為政事堂的一把手了。
以白衣之身,年紀輕輕就封侯拜相的,前朝也只有馬週一人可與李三郎相比擬。
小李相公如今可是長安最炙手可熱的青年才俊,不僅因為其地位權勢,更因為他至今還是單身……
不說整個長安城的貴婦都琢磨著怎麼把這長安最美貌最有權勢的郎君拐回來做女婿,卻說這位小李相公加官進爵之後就天天躲在宮中的辦公室,連吃飯睡覺也不回他在長安的府邸。
長安城的一干貴婦抓不到人,自然十分鬱悶,而整天看見小李相公在宮裡晃盪,還時不時去皇后娘子那裡串門的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就更鬱悶了!
過了年,太子殿下就滿十歲了,按時下的風俗,這個年紀的男孩已經可以獨居一院,可李弘小朋友顯然是不願意離開母親和弟弟到空蕩蕩的東宮去住,而吳詡這貨根本沒意識到兒子已經是大人了,也根本沒想到這一茬,於是太子殿下的遷宮話題一直沒人敢提……
李小九陛下以前倒是看幾個兒子整天圍著吳詡,感到十分不爽,現在多了一個該死的李三郎在百福殿進進出出,害得他在兩儀殿辦公都不安心,也成天往百福殿!
這樣下去不行!
李小九陛下連‘賞給李三郎一個河東獅拴住他’這樣惡毒的主意都想好了,可吳詡的一句話就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長安這裡的地勢太低了,每年春天太潮溼,夏天太悶熱,秋天太乾燥,冬天又太冷,實在是不適合做都城……”小吳同學作為一個南方人,對長安的氣候早就頗有微詞了,這天見完李三郎後,吳詡就跟李小九說起了這事,她對長安沒啥歸屬感,說起京城總會想到北京……
不過遷都是大事,不慎重點不行。
就算現在國庫有錢了,大唐的地盤也變大了,要提遷都什麼的也得有個合適的理由才行,否則就算是鐵桿帝黨也不會輕易贊同的。
李小九倒是沒想到吳詡會提起這種大事,他不由沉默了。
一國之都一般都是在國之中心,最易守難攻之地,自西周以來,長安就一直是各朝各國首選的建都之地。雍州之地又稱為“關中”、“秦中”和“八百里秦川”之地,是渭河的沖積平原,渭水及其七條支流:灞、滻、涇、灃、滈、潏、澇,如網交織於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而長安城東有崤山;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瀕黃河,其地勢險要可見一斑。
至於吳詡所說的長安地勢低窪,四季常感到各種不適也是事實,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太極宮年代太久,宮殿過於陳舊,以致居住的人總會感到陰暗潮溼窒悶之感。尤其是太極宮的地理位置還比較低,即使是在最乾燥的秋季,太極宮靠北邊的一些宮室還是潮溼得要命,只是吳詡不大知道而已。以前李二陛下也曾想翻修一下太極宮的舊宮室,結果剛把預算弄出來,就被魏徵批得個狗血噴頭,只好作罷
李小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