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更為通俗的配樂講故事的方式來娛樂大眾。然而,也不僅僅是娛樂,這些寓言中也包括了吟遊詩人自身對於社會的思考。例如英國的寓言詩歌《貓頭鷹與夜鶯的爭辯》,便藉助兩隻鳥兒的眼光來思考宗教的意義。夜鶯看見了修士們午夜在教堂中歌頌,它便以自己的歌喉與他們一起歌唱祈禱以求得到永恆。而貓頭鷹則嘲諷倒,僅僅歌唱是難以到達天國的,人們需要洗清他們的罪孽。此外,其他一些寓言諸如《列狐傳》,《玫瑰傳奇》等,各自諷刺了貴族與教士們,人格化了情感,透露出當時吟遊詩人們一種講求實際的生活態度。

事實上,另有一些中世紀的吟遊詩人不僅追求著音樂與情感,也追求著各式各樣的逸聞與知識。然而,由於中世紀教權的極大興盛,和教會對人們思想的絕對控制,這寫人的地位卻遠遠不如其他詩人那樣得到社會主流的絕對喜愛。在巴黎,在博洛尼亞,薩萊洛和倫敦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被稱之為“哥德利亞(Gothoria)”,一個帶有貶義的稱呼,意思為“貪吃鬼”或是“牛皮大王”。事實上,他們也常常被別人罵為“流浪漢”、“浪子”、“小丑”,或是“花花公子”。人們把他們當作飯桶,冒牌大學生,然而,卻又陶醉於他們所帶來的音樂與詩歌,於是,他們以時而驚恐,時而激動的眼光或是輕蔑,或是崇拜地看著他們:這些來自城市、鄉村、來自貴族或平民家庭的年輕人或老者。他們背井離鄉,來到天堂般的城市。他們隱姓埋名,忘記了背景,忘記了過去,他們沒有身份,沒有背景,當然,也就沒有財富。然而,他們貧窮而驕傲。因為貧窮,他們不得不賣藝為生,不得不向權貴們獻媚;因為驕傲,他們對社會屢加批評。他們追隨著自己熱愛的音樂和知識,從一個城市走向另一個城市,從一個傳說走向另一個傳說。在流浪中,他們充實而高貴。他們熱愛學習,喜歡冒險與獵奇。當然,他們也從來不會忘記吟遊詩人的本分,他們吟詩作賦,歌頌自由、美酒與愛情。他們曾作下如下的詩歌:

我是個輕浮的東西,

像片葉子,聽憑狂風玩弄。

……

少女的美貌打動了我的心,

要是無法觸動她,那我就把她裝在心裡。

我情願死在酒館之中,

那裡美酒就在垂死者的身邊,

然後天使歌隊從天而降,並且放歌:

“上帝賜福給這個善良的酒鬼。”

然而,看似頹唐,其實卻充滿希望:

當春迴歸大地,蓓蕾再一次綻放,

林中萬千樹枝又欣逢綠意,

草地上百花盛開,鮮豔甜美。

夜鶯亮開她奔放的歌喉,縱情歌唱,

預言春天和夏天的抄襲,在這嘹亮宛轉的歌聲裡。

眾鳥的歌聲在那邊響起,清亮賽過長笛,

那叢林那灌木,處處都有歌唱,

帶著春天的迷醉和春天的燦爛輝煌。

他們的詩歌既感嘆著秋天葉兒的凋零,愛情的失落,又讚美與盡情享受著春天。敏銳的目光敏感的心靈,這些流浪的詩人構成了中世紀吟遊詩人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是頹廢的嗎?是,也不是。他們耽於淳酒婦人,追求感官享受。然而,他們卻也追求知識,真理與自由,以至於不在乎榮辱。這樣的一群歌德利亞詩人,是中世紀等級森嚴、循規蹈矩、忘記自我而追求彼岸社會中的不和諧音。如果說,吟遊詩人是歷史忠實的記錄著,是人們生活的記錄者,吟遊詩人總是歌唱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精神的話,那麼,這群歌德利亞詩人,則已經在歌唱著自我,追求著思想自由與精神自由:

像追求永生之福那樣,

更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