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珩愉快地接受了這個提議,他早察覺到吳老太那會兒是在敷衍他,雖然眼下他手上一文錢也沒有了,心裡卻不再擔心買肉的事情。

因為他突然想起那日挖茯苓回來的路上,他好像看到過另一味藥材。

看著大孫皮笑肉不笑的模樣,吳老太沒好氣道:“你也給我幹活去。”她又指著其餘的幾人:“還有你們,一個個的還不出門,還磨蹭什麼呢。”

林珩吐了吐舌頭,跟著林來堂劉氏幾人身後,朝後山的方向而去。

他家的稻田分佈在好幾個地方,後山上、河對岸,還有周圍的矮山附近,有的都快連線到隔壁許家村農戶們的稻田。

村裡的稻田大多是露田。

大魏朝開國時規定:“十五歲成丁男子分桑田二十畝,露田四十畝。”

“桑田歸農戶所有,可以買賣,但只能種桑榆棗之用。”

“露田歸官府所有,不許買賣,只許種植穀物,每個成丁需年繳二石(一石約一百二十斤)穀物作為地租,男滿六十歲露田減半,身死露田還回官府。”

大魏桑田令:“每戶應種植桑樹不少於五十株(可用同等產出的麻替代)、榆樹不少於三株,棗樹不少於五株。每年繳納絹一丈五、絲三兩或麻三斤、棗十斤。”

林珩家裡,成丁的雖然只有他爹,他爺剛好過了六十歲,算下來,他爹有六十畝地,他爺爺有四十畝地,他們家共計一百畝地。

得知這個數字時,林珩整個人都呆了,半天沒能合上嘴巴。

他終於明白為何家人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去地裡幹活了,因為單單是拔草都拔不贏吶。

如此這般,想精耕細作是不可能的,勉強能跟上農時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多數人家地裡的收成都像瞎眼雞叼蟲子,全憑運氣。

怪不得前些時日村裡人幫他家插秧時,吳老太會那麼高興,雖然這是給人家五文錢和一碗湯為代價的。

因為在農忙時節,男人們是直接被當成牲口用,女人則直接被當男人用,就連五六歲的孩子都得去地裡幫忙,家裡自然不會給他們發錢。

然則,大魏開國已有百餘年,許多地方的露田和桑田早就不夠分了,官府現在鼓勵開荒,前三年免租免稅。

但北山縣的大部分農人們都不積極。

因為北山縣多山,露田分的不止是田,多是連線著山的坡地,山坡上的水田還是祖祖輩輩們一點點挖出來,養出來的。

村裡的稻田東一塊西一塊,傳到現在,也只有零星幾戶人家的稻田勉強能連在一起。

村裡人已經不在意露田以後要收回官府了,畢竟一個村的田都差不多,等身死,也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

林珩跟著家人開始往上爬。

滿山蒼翠,一身薄汗被徐徐的微風撫過,涼絲絲的,暖融融的,十分愜意。

才爬到半山腰,他就看到好幾處稻田和旱地,裡面都種著各種農作物。

“爹,這是咱家的露田嗎?”林珩站在雜草叢生的縫隙裡,看著一棵碩大的泡桐樹問:“為何種了這麼多樹?”

“這哪裡是咱家的。”林來堂想著勞役的事情,心情沉重,說了一聲後就不再解釋。

林三丫看了看爹,又看向弟弟一臉興奮的神色,不帶任何感情地提醒道:“咱家的露田在前面。”

林珩頓時看著她。

林三丫只得清了清嗓子道:“從這座矮山翻過去,就能看到咱家的幾塊稻田,咱家的山上種的樹很多,有楊樹、苦楝樹、香樟,山茶,還有松樹。”

“為何要種這麼多種類的樹?”林珩不解。

林三丫皺著小眉頭看向弟弟,她不明白弟弟是沒話找話還是想幹嘛。

前面幾種不管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