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還在不間斷地更新中。

最近一段兒時間那些大儒名士的著作,只要出來,他就購買。

買書可是大開銷,開了書院,楊蘊秋到覺得自己的錢更不夠用,頗有些哭笑不得——似乎和他的初衷有點兒背道而馳。

幸好小皇帝吳宓很給力,他看了書院的藏書,直接偷偷摸摸把自家皇宮翰林院的藏書分批調撥出來,讓學生們自己抄錄。

雖說翰林院的藏書不能隨便送人,可有皇帝開後門,偷渡出來,抄好了再偷渡回去,顯然沒多大問題。

最大的這項開銷被解決了,楊蘊秋總算稍微不那麼彆扭。

時間一riri過去。

距離通考,還有半年,整個書院的氣氛也漸漸不同於過去。

“不知道這次書院通考,咱們書院的學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績……”

絮絮叨叨的,不是楊蘊秋,而是小皇帝和書院裡另外倆先生。

楊蘊秋自己無所謂,他也看過其他書院的考生做的文章,論功底,自家書院的學生們可能還差一點兒,但論思維靈活,這些考生們肯定有所不及,至少是一大部分是比不上的。

他一派悠閒,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到像是絲毫不把所謂的通考放在心上,比起他,人家小皇帝反而更像書院的山長。

這段時間,吳宓幾乎有空兒就泡在書院裡。

大臣們以為他愛玩,雖說偶爾也說兩句,表達一下自己忠君愛國的思想,但其實還是挺支援的。

愛玩好啊,愛玩說明還沒長大,自己執掌權柄的時間就能再長一點兒。

權力這種東西,一旦拿到手,肯放棄的人就很少見了,無論是聰明人還是庸人,一旦得到讓人陶醉的權力,就都不樂意再失去。

小皇帝年紀漸長,勢必要取回他該得到的權柄。

這畢竟還是個封建社會,不是什麼社會,連的概念都不會有,這時候有人冒出來說,老百姓們該獲得權力,他們說誰上位,誰才能上位,估計立時會被當個妖孽燒死了事。

哪怕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們,也得承認,這個國家是小皇帝的,他才是真正該當家做主的人。

但小皇帝掌權的時間再遲一點兒,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安排安排家裡的情況,給子孫後代謀求更高的權勢利益,又有什麼不好?

很多大臣,尤其是現在的顧命大臣,還是挺願意哄著小皇帝四處玩玩,更孩子心xing一點兒才好,至於他去書院,會不會招攬新的臣子,那其實無所謂。

一來,只是個小書院,統共也沒幾人,又不是四大書院,二來,那些書院的年輕學生,想要成長到能給小皇帝當臂膀,還不知要花費幾年,何必杞人憂天?

於是,吳宓在書院裡呆的時間,快要趕上在宮裡的時間了,居然沒什麼人過於反對。

學生們上課,他也老老實實地上課,不喊苦,也不喊累。

一起吃飯,一起談笑,不像君王和平民,和正經的同窗,同學,也無甚不同。

吳宓才是真正認認真真和這些學生們接觸過的,一點點看著他們從一塊塊兒頑石,被雕琢,被開光,變得光彩奪目,比珠玉還要出sè。

對於這座書院,吳宓也從一開始的利用心理,變得有些歸屬感。

就如現代人對母校的感覺。

他可以自己說自己的母校這裡不好,那裡不好,哪裡都不行,但從別人口中說出這等話,他便要不舒服一陣子。

如果母校能取得什麼榮譽,能發展的更好,他也會與有榮焉。

小皇帝的心態很好猜測,楊蘊秋便放任了些,也不多管,他不會在這個位面呆的時間太長,必然是要走的。

但既然留下了一座書院,他就想善始善終,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