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修煉身心之學之功之教其實是相當迷人的,無須器械、無須實驗室、無須實行什麼操作,一言一顰一笑,立即精神為之一振,立即豁然開朗,如獲新生命。

所以不可走火入魔,不可以修煉身心取代多方面的實踐,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科研還是教育,尤其是百行百業百功,這些東西是不能用玄妙的大道修養來取代的。

至於無棄人無棄物的理想,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禮記》)的關於大同世界的說法、與孫中山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的主張相一致,是一種普世價值,也是政治家思想家統治者或者反對黨用來鼓舞人心鬥志的號召。為什麼這叫襲明——深藏的或深刻的聰明呢?因為救人救物都無須咋咋呼呼。

說句笑話,有時候對敵手是要造勢,要搖旗吶喊,要山呼海嘯一番的,對於待你援之以手的友人親人百姓,則寧可將聰明深藏,施援救於無形之中。不要吹得比做得還多還有聲勢,吹得聲勢太大,人們會以吹的聲勢作特高標杆來丈量你,反而使你費力不討好,難孚眾意。

一直說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樣的句型也與前面的無棄人棄物說有關,什麼樣的人都是有存在的意義的,或成為師,或成為資,都算不白走這麼一趟,也都有助於他人理解感悟大道。不要拒絕任何人任何事,不要閉目塞聰,不要拒絕師法與資訊,不要認為旁人與自己絕對無關。

一面是自身的無轍跡、無瑕謫、無籌策、無關楗、無繩結,了無一物,一方面是無棄人無棄物,為師為資,這是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樣的人是善者,那麼不善者呢,惡者呢?一定是恰恰相反:做事有轍跡,說話盡瑕謫,怎麼算卦也預見不了下一步;機關用盡關不住門戶,防不了入侵;繩子上多少道也拴不緊,動不動就散了架——啥也做不成。而在這樣的人的眼裡,到處是廢人廢物、對於他沒用的人與物。

得道者無私,萬物有助有益。失道者自私,萬物陌生無趣而且是異己、危險。

為什麼這成了要妙,成了竅門了呢?

這當然是針對統治者說的,也是針對聖人、士、君子說的。統治者與精英們應該做到民胞物與;應該不棄一人,不棄一物,不拒絕一切資源資訊與積極因素;應該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百姓萬民沒有一個人一個地方感覺自己是受了冷淡,使統治者得到最好的統治的基礎,得到擁戴、歡迎、熱愛,這當然是非膚淺、非外露的大智慧大理想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道怎樣去稱雄取勝,但是(我們)寧願保持溫和謙讓,把自己定位於與低下的溪澗差不多。能定位低下,保持低調,則與永久的德性同在,回到單純無瑕的嬰兒狀態。

一切看得清楚明白,如臨永晝,但是我們寧願保持難得糊塗,韜光養晦,如同生活在黑夜中,形成當今天下的另一種處世模式。成就了這樣的模式,也就不會背離恆常的德性,不會與德性不一致,同時可以回到無為的頂峰——極致。

知道怎樣去獲取光榮、為何理應得到光榮,但是我們卻寧願忍辱負重,把榮譽讓給旁人,把困難和誤解留給自己,要把自己定位於天下的山谷。做到了如山谷一樣地虛空謙卑,保持謙卑與可容受、可承擔的狀態,恆久的德性才會圓滿充足,回到最本初最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