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反面人生當然是WINNER,溫拿,贏之大者,則稱為大拿。

我大學剛入學時,看到大家在水木BBS上熱火朝天的討論。一群從火熱的高中教育中大逃亡還沒幾年的年輕人,沒有享受勝利者的喜悅,迷迷糊糊又要被一腳踹入社會,參加討論的這些滿懷失意的人,相互確認著自己是不是失敗者國的常住居民。

證明自己不是LOSER的底限,當然是有房有車有老婆。

有人忐忑地問:“那如果娶了個醜老婆,算不算LOSER呢?”

大家紛紛表示,那當然也是要列為失敗者的。發問者黯然,百密有一疏,原來自己無意中還是輸了。

錢不是檢驗LOSER的唯一標準,但卻是最不容動搖的門檻:“年近30或者年過30,工作一般5年以上。總資產200萬以下,年收入50萬以下,無車或15萬以下的車(15萬以下的車等同無車)。”

同時可以檢驗是否LOSER的,還有和錢有關的生活趣味。他們的特徵是:“名牌大學,博士,海歸,朝九晚五打卡,坐在格子間的電腦旁,MSN,麥當勞,卡布奇諾,網戀,丁克,地鐵,打的,坐經濟艙,住星級賓館,泡吧,煲電話,聽藍調,加班,夜生活,聖誕節,一夜情,斯諾克,暫住證,紅酒,抽555,住租來或按揭的公寓,買簡約的宜家傢俱,收藏CD,談論《老友記》,嚮往去西藏,留戀於麗江,鐵桿驢友,不看中文報紙不看中國電影,看卡夫卡看張愛玲看伊朗電影,潔癖,鄉愁,健身,瑜伽,養吉娃娃,香水衣服鞋子泡吧旅遊鮮花買書買CD看電影”。

這基本概括了一個大城市,收入尚可且沾沾自喜的年輕人生活所有組成,甚至可以被年輕潮流雜誌引為生活樣本,但是,一盆冷水澆下——這其實是失敗者的生活。

所謂溫拿,WINNER,他們提前五十年過上了退休老幹部的生活,收藏是唯一的幸福,飯局多到沒空上網,永遠不會花自己的錢,學習都是脫產的,休假都是帶薪的。

——這就是大家基本上討論出的關於判斷盧瑟兒和溫拿的硬指標。這些標準聽得簡直讓人心驚膽戰不是?這種指標下,大多數人甚至連失敗者俱樂部都沒有資格進入。

每到年終,水木BBS上就會掀起曬工資單和年終獎金的熱潮,年薪十幾萬幾十萬都會被笑話,被反問:“這樣在北京怎麼活?”

除非收入高到每天拿小推車從銀行運錢才能達到的數目,才會被封為大拿,引起圍觀群眾真心誠意的崇拜。

前兩年,一個浙大的講師跳了樓,他當年是清華水利年級第一,西北大學全額獎學金,六年博士後畢業。他擁有一份完美的履歷表,大學生活需要解決的所有已知選項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案,可是發現最後匯出的X是每個月僅僅2000塊的工資。

不知道他有沒有過夜深人靜看著同學曬工資單的時候,或是在疲憊的生活中默默用被別人不斷髮問的句子問自己:“這樣的收入,怎麼活啊?”

也許是因為最高學府的起點高,所以大家對於生活的期待和胃口都要大些。收入的意義不是為了自己活,同時也是為了與他人——那些起點差不多的人比較。

LOSER的主要沮喪和怨念的重點,在於他們讀了這麼多年書,做了這麼多年題,一路打敗這麼多人才擎出青天來,可在被量化的個人收入報表前,努力被瞬間抹殺,所有過去的驕傲,變成了羞於翻檢迴歸的記憶——它們都是對今天的冷笑。

一個著名的抱怨,是說自己從小一路最高學府,一路笑傲家族,兄弟姐妹全部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之下。而他過年回家,發現表哥當兵回家後在衛生局工作,表姐當了法院公務員,表妹成了警察,堂妹嫁給官二代,堂弟做生意賺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