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如今皇帝和皇后關係也融洽了,朱淑真每日忙著辦報紙的事情,不願意跟著皇帝出巡,便留下與太后監國。可那幾個皇妃卻早想著出京轉轉,便一同隨行。而尚書省早就做好了安排,李綱和許景衡兩位歲數日長,不宜遠行,便以右相陳遘和樞密院副使趙義及各部派出的官員組成一個臨時班子陪同,協助處理政務。
聖駕一行人並不急著趕路,穿州過府走走停停,他是邊走邊看,一來是看看大災之後的生產恢復情況。預估下夏糧的產量,督促秋糧的播種,以徹底消除大旱造成的影響;二來是驗收投下鉅額資金修建的水利設施和道路拓寬工程的成果,看看有沒有豆腐渣工程。將來貽害子孫。
到了洛陽附近正是夏收時節,趙檉看到大片的田地都要停車看看,親自下田看看長勢。估算下產量。誰都知道皇帝不但是打仗、治國是把好手,他還是自小在鄉下長大。五行八作是樣樣精通,大田裡的活兒也不是門外漢。有什麼貓膩根本瞞不住他,因此地方官員們陪駕之時也都戰戰兢兢,唯恐讓皇帝挑出毛病。
趙檉在洛陽過了端午節,並沒有按照以往的行程前往燕京延芳澱避暑,而是向西前往河東。這條路他走了不知多少個來回,自然十分熟悉,想當年自己就是由此前往西北打下了一片天地,為成就今日的功績夯實了基礎,可自從靖康末年率軍東歸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了。
經過大規模的整修後道路比過去平坦、寬敞了許多,如今一別十多年再走此路趙檉自然是別有番心情在心頭,這條路承載了自己太多的興奮、悲傷、不安和心酸。只是當初的花樣少年已經人到中年,惶惶然不知路在何方的小王爺也已是一國之主,陪在自己身邊的人有的已經作古,有的也到了風燭殘年。
趙檉在河東主政十來年,內施仁政富國強民,外御強敵開疆拓土,尤其是兩度領兵大敗女真人解了太原之圍,使河東免遭荼毒,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而他也視河東為自己的根據地,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進入太原後,他曾住過多年的制置司府已經被改造成行宮,裡邊的佈局基本保持著原樣,只是物是人非,師傅和黃大官都遠在江南,自己再來此的機會也已不多了。
故地重遊,趙檉和幾位王妃也都對此地不生疏,尤其是折美鸞家就是河東的自然更覺親切,便命人傳信府州讓家人前來相聚。沒想到這卻惹得趙信和餘里衍也泛起了思鄉之情,趙檉琢磨著不能厚此薄彼,大同離這裡也不遠了,乾脆移駕鴛鴦泊避暑,也學學遼國皇帝邊玩邊辦公,正好也可看看大宋的新收之地。
於是在太原小住幾日後,行駕又前往大同。耶律餘覩聞知大喜,立刻率部會同克虜軍一部出府二百里到朔州迎駕,歡天喜地的將皇帝和皇妃們迎進大同。此時正趕上六月十八日,按照契丹國俗,應由耶律氏設宴,請國舅族蕭氏。現在耶律氏已經失國,蕭氏也成了宋朝的皇妃,但是風俗仍在,便由耶律氏現任族長耶律餘覩做東宴請皇帝一行人。
遼國滅國後,分散在各地的契丹人逐步迴歸舊地,大同府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他們雖失去了過去的特權,但是大宋也沒有慢待他們,與漢族百姓同等對待。十多年過去了,那些王親貴族們也自知復國無望,便安心的做了順民,而普通族民自覺比之遼國時過的還好,哪裡還去懷念那個昏庸無道的耶律延禧,已經逐步融入了大宋。
如今耶律和蕭氏兩族都有女子嫁給當今皇帝,而且十分受寵,現在居然由皇帝親自‘陪著’回鄉省親,自覺臉上有光。而餘里衍和趙信兩人各自成為本族中的榮耀和靠山,大家當然都極力奉迎。趙檉也難得大方一次,大把的賞賜撒下去,自然是皆大歡喜。
趙檉也入鄉隨俗,按照契丹風俗於中元節在前日夜在宮西三十里設帳住宿,準備好酒饌。次日邀請諸部首領‘迎節’,宴飲至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