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發出的,其他地界,都是以大清朝廷的名義釋出的。

如今大清直接控制的地域,行政還算是清明的,肅貪加上楊家的地方政權。可以很好的執行軍機處所釋出的政令。

即使大清所屬的府道州縣。扭曲了這些政令。楊家所屬的地方政權,也會在鄉鎮村寨這一層級,將變相扭曲的政令,糾正過來。

政令可以及時準確的傳達並執行下去,讓整個大清,成為了一部可怕的戰爭機器,江南、西南、西北、華中、華南、華北,這些地方聚集了大清絕大多數的百姓。數億人為了保糧,固河修渠,這樣的工程進度也是極為可怖的。

根據楊家底層政權的反饋,楊猛預計除西北之外明年大部分地區的莊稼,都不會受旱災水災的影響,沒了大面積旱災水災,即使糧食略有不足,加上些別的東西,總歸是餓不死人的。

若是西門子、諾貝爾等人,能順利的帶回化肥的大規模生產方法。那大清糧食的自給,一兩年之內。就能勉強辦到。

歐洲的種植技術,米利堅的種植莊園模式,西山和明湖也在慢慢的整理之中,雲貴川藏所屬的西南一帶的大牲口,也在陸續的往外走,尚算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足以在三五年之內,讓整個大清的牲畜數量,連年翻番,三五年之後,待這些大牲畜可以用於耕作了,那可以節省出來的人力也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量。

勉強可以連通魯豫甘陝的黃河水道,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貨物的流轉,以及減少運輸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若是西北、華北、華中平原一帶的鐵路網能建成的話,可以節省的人力數量,也是可怖的。

用水渠、化肥保糧增產,用牲畜、運河、鐵路節省人力,那整個大清,可以閒置出來的壯勞力,將是以千萬來計數的,礦場、工廠、軍隊,都不足以消耗掉這批壯勞力,那楊猛也就有了對外大舉移民的基礎。

但是,這些都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即將到來的京津一戰的勝利,一旦京津一戰敗了,後果也是極為恐怖的,有了沙俄傭兵的參與,一旦此戰敗了,不僅京津不報,直魯熱河也難保,東三省更是沙俄的囊中之物。

這次戰爭,英法俄三國或許覺得自己投入了足夠的籌碼,楊猛這邊何嘗不是呢?與南方相比,北方更不容易受到攻擊,楊猛選擇在北方開戰,一是地利、二是天時、三是人和,但有了這些,楊猛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一旦此戰失敗,北方不保,相對於北方,更容易被攻陷的南方也就不保了,京津一戰,如果一敗塗地的話,那大清就是第二個印度,屬國一樣的殖民地啊!

四萬萬百姓也是財富啊!幾年十幾年下來,大清還會剩下多少人?英吉利又會用大清百姓的生命,創造多少財富呢?

京津一戰絕不能敗,一旦敗了,楊猛是沒有退路可走的,死再多的人,楊猛也要保證京津一戰不敗!

勝利或許有難度,但用人口填出一個不敗之局,楊猛還是有十足把握的。

天時地利人和,在京津一帶,楊猛都是佔有的,這是國戰,楊猛之前的手段也用上了,人和自然是不在話下的。

天時,開戰之時,必將是京津一帶最為寒冷的時候,即使歐洲人習慣了寒冷,但寒冷條件下作戰,即使是精銳的老兵,也難以發揮出相應的戰力,楊猛這邊的新軍和民團,雖然都是新兵,雖說也會受寒冷的影響,但寒冷可以拉低雙方的兵員素質差距,在兵員素質上強過經歷過戰爭的歐洲老兵,楊猛之前也沒有這樣的想法。

只要韋駝子的新軍,能在初戰之中,站住了腳跟,那此戰即使不利,也是個爛攤子,大清與英法俄四方的爛攤子,而戰爭在京津一帶拖延下去,最終勝利的只能是大清了。

地利,一是楊猛這邊對京津一帶地形的熟悉,大清的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