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什麼都不懂就瞎比比,你是知諫院還是知了?
知了在夏季拼命的嘶叫著,聲音巨大,開始人們會覺得是喧囂,可一旦習慣了這個喧囂之後,就會慢慢的適應,若是某一日聽不到知了的嘶叫,大抵會覺得悵然若失。
司馬光微微頷首,然後專心聽著沈安對大宋經濟的分析。
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有淵博的學識,而好學就是通往淵博的唯一途徑。
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錯,所以聲音中就多了些許歡喜,「貨幣供給是經濟發展的大事,按道理朝中應當要學會控制這些,可……」
他無奈的道:「可臣為官數年,卻從未聽聞有人說過這些事。」
趙曙覺得這不是自己的鍋。
原先的宰輔們不錯,但目光和見識卻不及擁有千年優勢的沈安,所以一談到經濟,沈安嘴裡蹦出來的名詞他們壓根就不懂。
這只是偶爾,彼時沈安並未全面闡述對大宋經濟的看法。因為趙禎的革新意志不強,若是提前發動,肯定會被拒絕,而且容易引發反對情緒堆積。
趙曙登基,這位皇子委屈多年,一朝成為帝王,心中的憋屈都化為了動力,恨不能一夜之間成為大宋有史以來最英明的帝王,好在史書裡爽一把,出出以往的鬱氣。
這是機會,沈安絕不會錯過,於是借著司馬光彈劾的機會,他順勢出擊。
「大宋每年經濟增長都不少,這需要相應投入貨幣進去,否則就會出現錢荒……」
這是經濟規律,蛋糕做大了,卻悲劇的發現奶油不夠……
趙曙微微點頭,覺得這樣的說法通俗易懂。
這個沈安果真是人才難得啊!
「若是朝中有足夠的貨幣儲存,那麼就能透過貨幣的投放數量來控制經濟的發展。比如說經濟發展過快,有失控的危險,這時候就需要減少貨幣投放的數量,讓市場缺錢……所謂市場,可以理解為需要用錢的地方。市場缺錢,增長就會減慢,失控的危險就會消滅在萌芽狀態……」
這是一個很新鮮的理論。
趙曙看向了包拯。
三司使是專家,需要結合大宋的現狀給他一個解說。
「官家,大宋缺錢,比如說某個商人想進貨,但卻受困於手中無錢……怎麼辦?他只能停止此次進貨。」
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對經濟也是二把刀。
可他做事認真,在三司幾年的時間裡對大宋經濟有了深入瞭解,知道缺錢的弊端,但卻找不到解決方案。
「他停止了此次進貨,那麼本來該賣出這批貨物的那個商人就損失了這筆生意,而更上面的……製造這些貨物的工匠或是百姓,他們就少了這批收入……一直算上去,大宋就會損失了這筆賦稅,無數人就會損失了收入……官家,沈安說的經濟增長,臣的理解就是多出了無數筆生意,這樣無數人就會多了收入,朝中也會多了賦稅……這便是經濟。」
啪啪啪……
趙曙正在思索這番話,被這個聲音打斷了思路,等他板著臉看去時,卻是沈安在鼓掌。
沈安沒法不鼓掌,他沒想到包拯在三司幾年之後,竟然能說出這番話來。
誰敢說老包是庸人,此刻的沈安就敢和他拼命。
沈安尷尬的停住了鼓掌,趙曙沒好氣的道:「如此說來,實則就是……一筆筆的生意往來會給各行各業增加收入,而缺錢會導致這些生意停滯或是減少……後果就是那些人的收入減少,朝中的賦稅減少……也就說,百姓和朝中的富裕需要商業不斷增長……」
「是的,陛下。」沈安的歡喜之情連趙曙都感受到了。
這小子是覺得朕竟然不愚笨,所以才歡喜的嗎?
趙曙有些糾結這種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