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他注意到了餘連波眼中的憂鬱和迷茫。一次講座結束後,李教授主動與餘連波攀談起來。

“年輕人,我看你每次來聽講座都很認真,但你的眼神裡卻透著一種深深的痛苦,你是不是有什麼困擾?”李教授溫和地問道。

餘連波猶豫了一下,他不知道該不該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告訴這個剛剛認識的長者。但李教授那充滿善意和關切的眼神,讓他最終還是緩緩開口。

“教授,我有一些難以啟齒的事情。我小時候是由嫂子帶大的,我們關係很親近,可是隨著我長大,我發現自己對她有了一種不該有的情感,這種情感讓我很痛苦,我甚至為了逃避來到這個城市,可是它還是如影隨形。”餘連波低著頭,聲音有些顫抖。

李教授聽完後,並沒有露出驚訝或者鄙夷的神情。他沉思了片刻說:“你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童年時期你把嫂子當成了母親的替代者,而青春期時,你對她的情感發生了混淆。這不是你的錯,是成長環境造成的。但是你必須要正視這種情感,不能讓它繼須控制你。”

餘連波抬起頭,眼中閃爍著一絲希望:“教授,我該怎麼做呢?”

李教授說:“首先,你要學會接受自己的過去,那些和嫂子的回憶,無論是溫暖的還是讓你痛苦的,都是你成長的一部分。然後,你要嘗試去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尤其是和異性的正常交往。”

餘連波聽了李教授的話後,決定按照他的建議去做。他開始更加積極地參加社交活動,參加一些青年志願者組織的活動。在志願者活動中,他結識了一個名叫張悅的女孩。

張悅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愛心的女孩,她對餘連波的內斂和憂鬱有著一種特殊的好奇。她主動與餘連波交流,詢問他的生活和興趣愛好。餘連波一開始還有些緊張,但隨著交流的增多,他發現自己可以和張悅正常地聊天,而不再像以前面對異性時那樣充滿罪惡感。

然而,就在他以為自己慢慢走向正軌的時候,他收到了家裡的來信。信是父親寫的,父親在信中說嫂子蘇婉生病了,病得很重,希望他能回家看看。

這個訊息如同晴天霹靂,一下子把餘連波剛剛建立起來的平靜打破了。他的手顫抖著拿著信,腦海裡浮現出嫂子那溫柔的面容。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如果回去,他害怕自己又會陷入到那種痛苦的情感旋渦中;如果不回去,嫂子對他有養育之恩,他又怎麼能狠下心來。

在內心的掙扎中,餘連波還是決定回家。他告別了李教授和張悅,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當他再次回到那個小山村時,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他走進家門,看到嫂子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消瘦了很多。

蘇婉看到他回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小波,你回來了。”

餘連波走到床邊,看著嫂子,心中五味雜陳。他強忍著內心的複雜情感說:“嫂子,我回來了,你怎麼病成這樣了?”

蘇婉微笑著說:“沒什麼,就是有點小毛病,看到你回來,嫂子的病就好了一半了。”

在照顧嫂子的過程中,餘連波發現自己曾經以為已經淡去的情感又開始湧動。他會因為嫂子的一個微笑而心跳加速,會因為照顧她時的身體接觸而感到緊張。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他想起了李教授的話,要接受過去,正視自己的情感。

於是,他在一個夜晚,趁著嫂子睡著的時候,獨自來到了院子裡。他望著滿天的繁星,開始回憶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告訴自己,嫂子就像自己的母親,那些過去的情感只是童年和青春期的錯亂,他要把嫂子當作親人來對待,而不是被那種不該有的情感所左右。

第二天,當他再次面對嫂子時,他的眼神變得更加堅定。他像一個真正的家人一樣照顧著嫂子,關心她的病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