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則十居其九,對方會說很忙,沒有時間。談到做生意,美國的中層管理人員可說是如狼似虎。只要有生意做,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回到次貸的問題上,美國企業高層一方面下放權力給下層,但又缺乏有效監管,同時大力催谷下層人員增加業績,做多些生意。以金融業為例,高層人員強迫下層增加交易量。只要交易量不達標,最高層會更換下層職員,連解釋都不聽。交易量達標,上層人員根本不理會下層人員做過什麼事,總之有交易就有分紅、有晉升機會。最令人痛心的,還是上層人員不理會員工是否對公司有貢獻,進行的業務是否賺錢。
身為房貸經紀,接多些房貸就多些花紅,同時還有晉升機會,沒有人理會那些房貸是否合法,亦沒有人理會那些房貸是否賺錢。下層人員有權力卻沒有監管,當然明白自己可以隨街找個人籤個字就算是一宗次貸貸款生意,何樂而不為。上層就算知道房貸經紀接生意的手法有問題,會令次貸貸款斷供的機會大增,但是仍然按著美國企業精神辦事,只看業績,不看結果。到了大量次貸貸款浮現出問題時,上層人員仍然不聞不問,反而進一步鼓勵下屬增加高風險的次貸貸款。雖然公司大做蝕本生意,公司業績急升(不是盈利,只是營業額)、員工分紅大增、公司股價暴漲。
第九章 次貸危機產生的文化根源(7)
重視業績的企業文化,同時也存在於上層人員,他們知道賬目開始出現問題,但是不想業績倒退,被股東責難,於是在賬目上重新安排,把高風險的次貸證券放入其它類別,而且不更新次貸證券的實際價值。美國整個金融行業,整條華爾街的人都走同一個錯誤方向,不但沒有質疑這樣的系統是否合理,大家只是一窩蜂地依照遊戲規則,加入這個美國企業文化大家庭。連中國、日本、歐洲等國家的企業都爭相走進這個系統中,次貸風暴因此慢慢形成。
香港人不要取笑美國的畸形企業文化,看看自己的教育制度吧。香港的學生,有些自幼兒園開始專人補習,有小學生因為功課壓力而自殺;中學只看重學生的會考成績,中四開始停了美術、體育和音樂等”沒用”的科目,集中時間催谷有潛質的學生準備會考。學生被分為精英班和垃圾班,精英班的學生佔用大量資源,而垃圾班則自生自滅。這樣的畸形發展並非單純學校的錯失,家長、教師及社會都有責任。香港的家長沒有質疑香港教育制度是否合理,只是想子女在既有的系統中得到好處,想依照遊戲規則玩這個求學遊戲。從香港的教育文化可以看得出,一旦企業文化形成,將會是根深蒂固,沒有人質疑,即使出了嚴重問題,可是仍然無法動搖固有的運作模式。
美國企業文化之中,接受高風險是令次貸風暴發生的重要原因。自從科網股泡沫爆破之後,筆者滿以為美國企業文化會有所改變,對風險管理更加慎重。可是,當年大舉投資完全沒有錢賺的科網股,結果虧蝕嚴重的美國證券業,卻並沒有因科網股泡沫爆破而減少風險,反而更加大膽,願意承擔更高風險。最終出現次貸風暴。到了次貸風暴令貝爾斯登這樣大規模的投資銀行倒下,華爾街大戶不但沒有盡力減低投資風險,反而因為證券業生意難做而更加冒險,做更高風險的生意。
可以想象,美國企業在此頑固的企業文化驅使之下,會一直沿著這條死路走下去,直到盡頭為止。
跨國企業的問題
由於跨國企業在不同企業文化的環境中經營,容易犯錯或者錯誤理解環境。日本企業是高度中央集權,在日本,公司內所有高階職員每天早上開例會,或者透過各式各樣通訊方法聯絡,取得最高層指示。但是身處美國分公司的日本企業高層就非常為難,因為紐約與東京有十三到十四小時的時差,視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