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軍運糧是用一個受過訓練的牧民照看八匹到十二匹下等馬,一百個牧民就能組成一支千頭馬隊,一千個牧民就能負擔起相當大的運輸工作。天策軍所擁有的畜力決定了其後勤所需要的人力遠遠低於中原,而其組織方式所展現出來的效率又遠非遊牧部落所能相比,因此天策軍的後勤能力已成為當今天下之冠這是在戰場之上看不到的一些東西,而柴榮此刻卻看到了。加入天策唐軍的日子越久,他就越覺得這個政權前途一片光明,併為自己身處其中而感到慶幸。

郭威雖然也負責一些後勤工作,不過他是在七月才跟隨張邁到高昌的,柴榮卻在五月初就已經出發,六月底從伊州趕往北庭。父子兩人同在天策軍中,卻是咫尺天涯。

軍糧隊伍相接於道,過了天山之後,視野猛地開闊起來!

這是何其壯闊的草原!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寫的不就是這裡嗎?

柴榮到了這裡後心胸為之一闊,忍不住放聲高歌起來,唱一唱胡曲,又唱幾首唐詩,隊正並不禁止,反而笑著贊他唱得好。

柴榮所在的隊伍在七月中旬到達北輪臺城,比郭威早了十天,但郭威所在在北輪臺城西南,柴榮卻被安排在西北,與郭威一樣,抵達北輪臺城附近的郭威也震驚於北輪臺城的建制,整個北輪臺城防區被佈置成裡三環、外三環,裡三環靠南,最南是牧民與物資,次之者為民兵,再次之者是從前線退下來休息計程車兵,醫療、伙食也都在這裡。外三環就都是戰鬥部隊,每一環都有一定數量的精銳府兵搭配一定數量的輔助隊伍與民兵。精兵出戰,民兵守砦,又有步騎搭配、騎弩搭配、步弩搭配,此外有一些砦子還藏著新開發的火器。都按照地形的需要進行搭配,極盡繁複,非三言兩語所能盡述。

柴榮所在的這隊少年軍被安排在西北的外二環,抵達之後有校尉安排他去熟悉走位,告訴他若有部隊來犯如何第一時間發出警訊,如何分辨警訊的訊號,如何看緊砦門,若外間野戰部隊佔據優勢則大開砦門以便友軍增援,若外間野戰部隊潰敗則趕緊閉上砦門以防敵人趕著潰兵衝砦。日間如何,夜間如何,所有細節都是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並不完全是依靠《汾陽兵典》。

張邁、楊易等人處於高處佈置指揮,令旗揮出數萬大軍便出動,但處在柴榮這個位置上完全看不清楚全域性,而每一個作戰的細節卻要極度小心,因為一個不慎就要送上自己的性命!

他就在這座砦子中駐防了下來,每隔一天都按照規定帶領所屬少年兵將所屬砦方圓二十里走踏一遍,又每日輪值巡邏這座砦子所控制的區域,到了八月北庭天氣已經轉冷,軍中本有棉衣,而柴榮又有養母所織的棉衣、靴子,所以並不畏懼寒風。

這一日循例出巡,有人叫道:“看,楊都尉!”

便見一個少年將領騎著一匹汗血寶馬掠過,年紀比柴榮也大不多,但身上鎧甲鮮明,看得許多少年士兵都羨慕不已,柴榮便知道那是都督楊易的弟弟楊涿,雖然不上二十歲卻已經戰功赫赫,眼下已經做了都尉,聽說以他的戰功就是再升一級也夠了,但卻被楊易壓著。

柴榮也看得心中悵然,人家有個好哥哥,雖在戰陣之上,卻是骨肉相連,“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如果爹也在這裡,那多好……”

柴榮忽然又想起了郭威,他不知道這時候郭威正在他身後丘陵的南邊踩踏地面看看那裡是否能夠排開車陣,父子兩人想念著對方卻一個向西,一個向東,幾乎是擦肩而過。

“走吧,”柴榮說:“回營!”

他麾下的五十騎有許多都是來自中原的少年“孤兒”,來歷與柴榮相近,隨著這樣來歷的少年兵逐漸增加,唐軍高層其實也開始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只是對於該如何處理此事高層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