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講,是寒涼的,不宜多吃。”連蔓兒小聲告訴沈謹。
“蔓兒,你懂的還挺多的。”沈謹哦了一聲,也小聲對連蔓兒道。
“我土生土長啊,都是聽老一輩人說的。”連蔓兒就笑道。
這些東西,她都是聽張氏說的。比如說挖的野菜哪一種可以吃,怎麼炮製最好吃?又比如鄉間的一些常識。張氏甚至還教連蔓兒她們幾個看夜空認識星座、分辨四時、預測天氣。
張氏沒念過書,但是她懂的東西著實不少,甚至讓連蔓兒都感到驚訝。這是莊戶人家一輩輩傳下來的。張氏的這些知識,當然是從張青山和李氏那裡學到的。這些知識並不是用來掉書袋、或者炫耀的,而是莊戶人家生存的技能。
連蔓兒看過《三國演義》,裡面將諸葛亮描繪的神通無比,通曉天文和地理,並利用這些知識,打了許多的勝仗。以前?連蔓兒覺得那很神奇,不過,在這個世界住的久了,她的這種感覺就淡了很多。
要說通天文曉地理,每一個合格的莊稼把式,都是通天文曉地理的。不是書中還有記載,某位將軍,就是因為聽了一個老農對於天氣的預測,才利用這個預測打了一場勝仗。
只可惜在她前世的那個年代,雖然書本的教育極大的普及?但是這些一輩輩的傳承卻幾近消失了。
當然,這些知識也不是每個莊稼人都懂。
那也不是莊稼人,又沒有機會獲得良好教育的,就更不懂了。就比如在連家,張氏懂的最多,而周氏對這些東西,卻是非常無知的。
連家老宅飯菜的單一,即便是饑荒年月,都不吃野菜的行為,就是明證。
據說也是大宅門出身的周氏?是不知道這些莊戶人家生存的常識的。除了周氏之外,生於縣城小戶人家的古氏和蔣氏,也因為家裡沒有土地?同樣並不具有這些常識。
“蔓兒,我也見過葫蘆,卻不是這樣的。”沈謹又道。
“這個葫蘆,是我們這本地的葫蘆,你家裡擺放、把玩的,肯定比這個漂亮。”連蔓兒就笑道。
葫蘆多為兩節的,三十里營子本地品種的葫蘆也分為兩節,但是分的並不明顯?而是更趨向於一個圓形。也就是說?底下的那一節又大又圓,而上面的那一節就非常小。這種葫蘆?最適宜做瓢。
而像一般人家做擺設、把玩的葫蘆,一般是兩節都同樣圓潤?而且大小也不會有太大差異的那種葫蘆。
葫蘆,諧音福祿,又因為它是蔓生,諧音“蔓帶”,加在一起福祿萬代,正好是福祿笀都佔全了。因此,葫蘆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器具,用途也很多。除了做擺設、盛器,還可以做樂器,玩具,比如說葫蘆笙和鳴蟲葫蘆。
然而,三十里營子本地的葫蘆品種,並不合適那麼多的用途,最多就是做瓢。莊戶人家對福祿也沒那麼多的講究,他們只要踏踏實實過日子。
“瓢你們見過嗎?”連蔓兒笑著問眼前的三個城裡小孩。
沈謹和沈謙都很誠實地搖頭,唯有沈六,似乎並沒有聽到連蔓兒的問話。
連蔓兒點頭,做出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樣。這三個城裡的小孩,應該是從來沒有自己去提過水,也沒有從大的容器裡自己舀水喝過。她們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沈六應該比沈謹和沈謙強一些,但是他所接觸的民生也不會太全面。
“那,小七,你還告訴五姐、小九哥,……還有……”連蔓兒朝著的側臉微笑,“還要請六爺指正。”
沈謹就飛快地看了沈六一眼,見沈六雲淡風輕,顯然心情不錯的樣子,心裡微微吃一驚。沈六年少得志,性情嚴謹,極少有人敢在他跟前說笑,更別說是舀他調侃了。而連蔓兒,這分明是有些調侃沈六的意思。沈六竟然一點都沒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