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可以佔領更多的地方。

蘇聯與德國之間的秘密協議裡,談到了這些條件。可如果佔領地方足夠多的話,那與德國人談判起來,蘇聯將佔據更多的優勢地位。

既然如此決定,貝利亞開始把得自俄羅斯流亡皇室的皇后——安潔利卡。弗裡茨那兒的情報,改頭換面之下交給法國人。

至於加強前線的築壘地域,那倒是白俄羅立陶宛軍區的事情。

為了貫徹來自克林姆林宮的命令,朱可夫作為司令官親自前往堡壘區進行了視察。

“不得不說,快速戰線改變了戰爭的方式。有了這些堅強的堡壘,進攻戰需要的攻擊力量,比過去要大的多!”

快速戰線,這種起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堡壘構築方案,的確使作戰樣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正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與其後的各場戰爭裡表現的一樣,可以快速建設並完成火力系統的築壘地域,的確是不容易攻克的堡壘。對此,蘇聯紅軍在建設自己的國境築壘地域時,又有自己的特點。

蘇聯紅軍構壘的快速戰線,與中華聯邦國防軍建設的有著完全不同的模樣。

更加厚重的抵抗樞紐,與為數眾多的重炮組成了抵抗樞紐的主要打擊和防護力量。

與中華聯邦那些在地表孤立的抵抗樞紐不同的是,蘇聯紅軍的築壘地域,有著連續不斷的以碉堡為基礎的“圍牆”。面向外面的一側開鑿著槍眼,窗戶與門則留向內側。

另外這些抵抗樞紐的外部,則有著巨大的塹壕體系。也就是說,蘇聯的築壘地域實際還有屯兵與出擊的作用。

一旦進攻一方在進攻裡受到了巨大損失,同時援兵到達。有著屯兵作用的築壘地域則可以迅速發動反攻,甚至在防守的同時,也隨時可以使用外部的塹壕系統,向正在進攻的敵方發動攻擊。

對於築壘地域的整體防禦能力而言,朱可夫是滿意的。唯一這些築壘地域由於指揮人員能力的問題,並沒有配備對地攻擊的旋翼式攻擊機。

在築壘地域的打擊系統裡,旋翼式攻擊機應該具有相當的重要作用。在蘇聯紅軍中,則對於威力巨大的火炮有著更多的喜愛。

甚至與空中火力相比,火炮這種不需要更多配合的火力打擊系統,更受紅軍的歡迎。

畢竟支援飛機攻擊的系統,要比支付火炮的系統相對更加複雜。對於人員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同時相對複雜的後勤與保養,也使得要塞不得不揹負更多的負擔。

這一點是朱可夫稍不滿意的地方。

解決的辦法是,在築壘地域的後方,有著野戰機場與軍用機場的體系。同時,每個抵抗樞紐裡,還擁有空軍的部分人員,以協調地空打擊力量。

來到距離國境不遠的前哨據點,這是朱可夫視察中的最後一站,也是他視察的重點地段。

對於雷達的作用,這時的蘇聯紅軍還沒有充分重視起來。隨著蘇聯製造能力的提升,早已經不再向中華聯邦大規模採購裝備的蘇聯紅軍,並沒有對雷達這種先進的偵察裝置予以足夠的重視。

潛望型的高倍數觀察鏡,是蘇聯與波蘭邊境前哨基地的最遠端觀察裝置。不用提什麼雷達,也不必說什麼鷹眼,甚至連簡單的蘋果旋翼機也沒有。

建設在高地上的觀察哨裡,配備有82毫米的迫擊炮與75毫米的短身管山炮。還有12。7毫米的高平兩用機槍。

一個連計程車兵,駐守在各個高地的老式快速戰績的碉堡裡。以排為單位的小型抵抗基地,則使用60毫米迫擊炮為壓制火力。

他們平時使用電話、無線電和巡邏隊進行溝通。與後方的聯絡,主要是無線電臺。

“中將同志,我們的任務是在觀察到敵方行動跡象向,及時向後方的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