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巨大的“岩石”被一點點清理了出來,僅僅是目前顯露的一部分,相對於螞蟻而言也像一座小山一般。 挖掘工程一開始,主角還看不清全貌,只能看出這大致呈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球體。 最吸引他的,還是上面無數個符號,這些符號有各種直線、曲線、點等組成,人工的痕跡明顯,這絕對不可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蹟。 這其中,有很多圖形符號主角不認識。但有很多,雖然沒有語言註釋,或者使用的不是他所瞭解的那種數字和字母註釋符號,但其特徵非常明顯,讓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他很是熟悉,一眼就能夠認出。。 除了勾股定理外,有一個圖形是個雙螺旋曲線,雙曲線間還有很多短橫線相連,這分明是象徵著DNA的雙螺旋結構啊! 雙螺旋結構是生物結構中常見的基本單元,雙螺旋模型的意義,不僅意味著探明瞭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的複製機制,這說明兩條鏈的鹼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鹼基順序,另一條鏈的鹼基順序也就確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條鏈為模版,即可合成複製出另一條鏈。雙螺旋結構顯示出DNA分子在細胞分裂時能夠自我複製,完善地解釋了生命體繁衍後代,物種保持穩定,細胞內是如何具備遺傳屬性和複製能力的機制。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是是生物學的一座里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也是基因科學的基礎。 再比如這個,一個六邊形結構,部分六邊形的頂點上有著向外延伸的短直線,有的短直線則在六邊形內部,與六邊形的邊平行。如果主角沒記錯,這個是苯環的結構式。 苯環是苯分子的結構,結構式為為平面正六邊形,每個頂點是一個碳原子,每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氫原子結合。苯環中的碳碳鍵是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鍵,鍵角均為120度。 苯環的這個六邊形結構式非常經典,是德國化學家凱庫勒(Kekule)於1865年提出的,他對苯的結構提出了一個設想,即碳鏈有可能頭尾連線起來成環。據凱庫勒本人的著作稱,他因夢見一條蛇首尾相接而受到啟發。凱庫勒結構式是當時眾多“苯環結構”中最滿意的一種,它成功地解釋了許多實驗事實。 而在苯環邊上,是另一個較大的圖形,由一堆小方塊組成了一個頂部內凹的不規則矩形。這個表格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化學元素週期表,即便小方塊裡面的符號並不是主角熟悉的阿拉伯數字和26個英文字母。 化學元素週期表是根據原子序數從小至大排序的化學元素列表。列表大體呈長方形,某些元素週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歸在同一族中,如鹼金屬元素、鹼土金屬、鹵族元素、稀有氣體等。這使週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割槽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Ⅷ族、0族。由於週期表能夠準確地預測各種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間的關係,因此它在化學及其他科學範疇中被廣泛使用,作為分析化學行為時十分有用的框架。 化學元素週期表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於1869年發明,被稱作是宇宙的原始碼。 記得主角小時候看過一部科幻小說,說人類遇見了外星人,但是雙方語言有障礙無法溝通,就是靠著化學元素週期表開始進行一步步的語言翻譯的。這張元素週期表,也可謂是全宇宙通用的語言。 又一個新挖掘出來的圖形,主角過去一看,是一個非常像電子雲的圖案,或許就是電子雲圖案。 電子雲就是用小黑點疏密來表示空間各電子出現機率大小的一種圖形。電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間內作高速運動,其運動規律跟一般物體不同,它沒有明確的軌道。根據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觀測者不可能同時準確地測定出電子在某一時刻所處的位置和運動速度,也不能描畫出它的運動軌跡。因此,人們常用一種能夠表示電子在一定時間內在核外空間各處出現機會的模型來描述電子在核外的的運動。在這個模型裡,某個點附近的密度表示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