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越過關節的部分。

黃帝說:“針的長短有規定嗎?”

岐伯說:“第一種是鐵針,效法巾針,去掉末端一寸半,末端尖銳,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證。第二種是圓針,取法於絮針,針身圓筒形而末端呈卵圓形,長一寸六分,主要治療肌肉之間的氣分病。第三種是鍉針,取法於黍粟的尖銳,長三寸半,主要用於按脈取氣,使邪外出。第四種是鋒針,取法於絮針,針身圓筒形,末端尖銳,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癰熱出血。第五種是鈹針,取法於劍鋒,寬二分半,長四寸,主要用於治療大癰膿,以及寒熱相爭的病症。第六種是圓利針,取法於厘針,末端略大,針身略小,可深入體內,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癰痺。第七種是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寒熱痛痺在絡脈的病症。第八種是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要用於治療深邪遠痺。第九種是大針,取法於鋒針,末端略圓,長四寸,主要用於治療大氣不能出關節的病症。這就是九種針的大小長短法則。”

黃帝說:“我想聽聽身形與九野相應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讓我說說身形與九野相應的情況吧。左足相應立春,那一天是戊寅、己丑。左脅相應春分,那一天是乙卯。左手相應立夏,那一天是戊辰、己巳。膺喉、頭、首相應夏至,那一天是丙午。右手相應立秋,那一天是戊申、己未。右脅相應秋分,那一天是辛酉。右足相應立冬,那一天是戊戌、己亥。腰、尻、下竅相應冬至,那一天是壬子。六腑、膈下、三藏相應中州,其大禁是太一所在的日子,以及各種戊己日。所有這些,都要善於觀察八正所在的地方。身體左右上下有癰腫的,想要治療,不要在其所值之日破潰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天忌日。”

“形體安逸而心志勞苦,病多發生在經脈,治療用灸刺。形體勞苦而心志快樂,病多發生在筋,治療用熨引。形體快樂而心志快樂,病多發生在肌肉,治療用針石。形體勞苦而心志勞苦,病多發生在咽喉,治療用甘藥。形體多次驚恐,筋脈不通,病多發生在麻木不仁,治療用按摩和藥酒。這就是形體的情況。”

“五臟之氣,心主噯氣,肺主咳嗽,肝主多語,脾主吞嚥,腎主呵欠。”

“五並:精氣並於肝則憂愁,並於心則喜悅,並於肺則悲傷,並於腎則恐懼,並於脾則畏懼,這就是五臟精氣並於某髒的情況。”

“五裁:病在筋,不要吃酸味食物;病在氣,不要吃辛辣食物;病在骨,不要吃鹹味食物;病在血,不要吃苦味食物;病在肉,不要吃甘味食物。如果喜歡吃並且想吃,也不能多吃,必須自我節制,這叫五裁。”

“五邪:邪入於陽分,則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為血痺;邪入於陽分,轉而深入,則為癲疾;邪入於陰分,轉而深入,則為喑啞;陽分的邪氣進入陰分,病人安靜;陰分的邪氣出來進入陽分,病人容易發怒或喜悅。”

“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陽明經多血多氣,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多氣少血,太陰經多血少氣,厥陰經多血少氣,少陰經多氣少血。所以說,刺陽明經要出血出氣,刺太陽經要出血不要出氣,刺少陽經要出氣不要出血,刺太陰經要出血不要出氣,刺厥陰經要出血不要出氣,刺少陰經要出氣不要出血。”

“足陽明與足太陰互為表裡,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這就是足的陰陽關係。手陽明與手太陰互為表裡,少陽與心主互為表裡,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這就是手的陰陽關係。”

二、對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詩讚《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靈樞·九針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