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說:“肝為陽髒,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為陽髒,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為陰髒,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肺為陰髒,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為陰髒,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這就是五變。”

黃帝說:“那如何以五變對應五輸穴呢?”

岐伯說:“冬季對應井穴,春季對應滎穴,夏季對應輸穴,長夏對應經穴,秋季對應合穴。這就是五變對應五輸穴的方法。”

黃帝說:“各種原穴如何與五輸穴相應和呢?”

岐伯說:“原穴不單獨對應五時,而是透過經脈與之相合,以應其數,所以六六三十六輸穴。”

黃帝說:“什麼叫‘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呢?”

岐伯說:“病在五臟的,針刺井穴;病變表現在顏色上的,針刺滎穴;病情時輕時重的,針刺輸穴;病變表現在聲音上的,針刺經穴;經脈脹滿而有瘀血的,病在胃;以及因飲食不節而得病的,針刺合穴。所以說‘味主合’。這就是五變的具體內容。”

對古文深度解析

七律詩:《靈樞奧秘》

靈樞玄妙蘊奇篇,周易哲思解秘玄。

順氣四時分晝夜,陰陽變化理昭然。

五行生剋藏深意,臟腑相通脈道連。

古聖醫經傳世久,傳承智慧譜新篇。

一、標題:《以周易哲學視角解讀〈靈樞·第 44 章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第四十四〉的奧秘》

在古老的醫學典籍《靈樞》中,第 44 章“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第四十四”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一章不僅揭示了人體與自然之氣的微妙關係,更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深邃視角來審視它時,更能領略宇宙的玄妙與博大精深。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了世界的動態平衡。而在“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陰陽的律動。一日之中,朝為陽,夕為陰;春為陽,冬為陰。這種陰陽的交替與變化,恰如周易中陰陽魚的旋轉,體現了宇宙的和諧與秩序。

黃帝所言“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餘知其然也”,揭示了疾病的根源在於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這與周易哲學中強調的“天人合一”觀念不謀而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的身體與精神。燥溫寒暑風雨等自然因素,以及喜怒等情緒,都是陰陽失衡的表現,它們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而“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這一疑問,也反映了疾病發展的規律與周易哲學中事物發展的週期性相契合。就如同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輪迴,疾病也有著其自身的起伏變化。早晨陽氣初生,人體正氣漸旺,故病氣衰退;白天陽氣旺盛,正氣得以充分發揮作用,故病情安穩;傍晚陽氣漸衰,陰氣漸盛,病氣隨之滋生;夜半陰氣最盛,正氣潛藏,病氣獨居於身,故病情加重。這種週期性的變化,正是陰陽消長的體現。

岐伯對“四時之氣”的闡述,更是深入地解讀了自然之氣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四季之氣的正常變化,而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這種對應關係,不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同步性,更反映了人體對自然之氣的順應與適應。正如周易哲學中所強調的“時變則變”,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