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目標就是組織內閣,而且是對皇帝負責的責任內閣。

在地方上面,各省省議會的黨派居多,但他們沒有人指導,缺乏具有遠見的政綱,因此脫離階級,脫離國民,甚至認為中華帝國下層社會群眾愚昧落後,素質低下,無論是改革派還是守舊派,都不能以下層國民作為一種借用力量,政黨活動成為少數上層人的活動。這種情況很容易滋生地方軍閥主義,成為未來中華帝國的政治發展的阻礙。雖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個政黨在思想上有了變化,但是也僅僅是個別政黨實現了升級,大多數政黨依然停留在傳統思想上沒有進步。

但這並是不是令王辰浩最擔心的方面,王辰浩最擔心的是封建遺老勢力影響帝國未來的政治發展,雖然沒有用戰爭消滅這些封建遺老,但是王辰浩希望在控制住大局的時候將這些封建遺老勢力清除。

由於這些封建遺老勢力從一開始就滲透近了中華帝國的中央議會和地方議會當中,他們人脈還是很強的,影響力非常大,導致中華帝國的各個政黨自身出現一系列問題。

例如,各個政黨接納黨員有很大的隨意性。各黨領導人對黨員人數的關注要遠遠超過黨員的質量。其次是黨員跨黨嚴重,入黨本是人生對政治信仰的一種重大抉擇,對自己選擇的政黨應該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但中華帝國初期政客視入黨為爭權牟利的工具。再就是,黨綱成了空洞的招牌,政黨認同非常淡薄。各政黨競相宣傳自己的政綱,但其內容大同小異,黨綱只是政黨之爭的工具。還有,缺乏政治基礎。政黨本是將國家機構和公民聯絡起來的工具,但中華帝國建國之初國民不知透過何種渠道表達個人政見,更不識政黨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此時政黨不過是鄉紳官人的專用工具,失去了民眾的支援。最後缺乏對黨員必要的思想教育和紀律約束,最終釀成相當一部分黨員濫用權力,營私舞弊。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中華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昌盛,軍事力量強大,王辰浩已經確立了完全忠於他的政治力量、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帝國國民對王辰浩的個人崇拜達到了侍奉神靈的地步,因此徹底清除這個國家的封建遺老殘餘力量和思想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王辰浩在楊士驤、張佩綸等皇家智囊團的建議下,決定對中華帝國朝野上下來一次大整頓,正好藉著海軍內部權力爭鬥的機會,最先拿一批海軍高官開刀,進而擴大到全國各個領域。

光華十六年四月五日,中華帝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廉政公署、警察廳對內閣總理趙秉鈞、海軍葉祖貴等人進行聯合調查,最終以涉嫌跟執政的民生黨暗中交易,違反中華帝國最高憲法關於軍政兩屆嚴禁勾結的條例,正式提起訴訟。

這是中華帝國建國以來首次對內閣總理和軍方中將高官進行公訴,頓時在全國引起強烈反應。

帝國各大媒體紛紛進行跟蹤報道,稱中華帝國檢查機關敢於起訴帝國總理,正面向強權鬥爭,這表明中華帝國的民主程序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帝國國民為此感到高興,支援帝國最高檢查機關的行動。只有連帝國高官都在監察機關的監督之下,帝國國民才會感到公平,才會感到生活的幸福。

由於王辰浩對此時高度關注,國土安全域性和中央情報局也出動,幫助警察、和監察機關收集證據。不但掌握了趙秉鈞跟葉祖貴的暗中交易證據,而且連帶著海軍部鄧世昌、林泰曾等海軍主腦和一大批海軍將領都牽扯其中,民生黨內部趙秉鈞和十幾個高官,甚至揪出了民主黨、民權黨、共和黨、自由黨等在野黨一大批國會和地方議員,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牽扯這次事件,但是還有其他方方面面的政界和軍界勾結的案件一一被調查了出來。

事實上,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譚嗣同早就對國會一些元老級別的議員們上心了,只是一直沒有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