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
淞滬重工也感覺到了噴氣時代來臨給公司的壓力,因此很拿出對轟六的改進升級方案。
升級後的轟六被授予轟七(H-7),代號依然是空中堡壘。H-7機長23米,高6米,翼展32米,全重29噸,有效載荷增加為噸,升級了發動機,改為4臺00馬力的阿德爾BTMX…100十二缸液冷渦輪發動機,在滿載燃油的情況下,升級後的H-7轟炸機航程可達600公里,巡航速度達到40公里/小時,大速度4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可達1667米。
H-7的標準成員沒有變化,依然是22人,武備升級了,原來的2挺127毫米的M2重機槍裁掉了一半,換裝了門0毫米機關炮,火力大幅度提升。任何方向的敵機都要面對至少兩個火力點和至少一門毫米機關炮的交叉火力打擊。加上厚達毫米的機身防彈裝甲,H-7轟炸機得到全方位的保護,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堡壘”。
同樣,隨著中華帝國電技術和製造能力的進步,龐大的空中堡壘,有足夠的空間安裝雷達系統。
淞滬重工在H-7上面安裝了比轟六的機載雷達還先進的雷達探測系統,搜尋距離提升公里達到180公里,jīng度提升大,能夠探測到區域內的飛機目標,誤差降至米,能夠為H-7轟炸機提供十幾分鐘的預jǐng時間。
同時,H-7戰略轟炸機大的電優勢是安裝了人類歷史上首個雷達敵我識別系統——R-4,使得機組人員能夠迅速判斷附近的友軍和敵軍,從而進行必要的戰術安排。
R-4雷達敵我識別系統是用以識別雷達發現目標敵我屬xìng的電裝置。由裝在雷達上的詢問機和裝在各種飛機、艦艇上的應答機組成。當雷達發現目標時,控制詢問機發出訊號,如系己方目標,目標上的應答機自動發出回答訊號,詢問機接受訊號並解碼後,輸出標誌給雷達顯示器從而判定目標的敵我屬xìng。
有了雷達敵我識別系統,中華帝**就可以及時判明敵我,不會發生中美大西洋海戰期間我方戰艦擊落了我方戰鬥機的誤判事件了。當然,中華帝國的雷達敵我識別系統還不甚完善,有待改進。但對於當前世界軍事發展來說,中華帝國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另外,H-7戰略轟炸機大的改進之處是將投彈艙重進行了佈局,使其能夠安裝一個專門用來搭載原彈。因為之前的轟六轟炸機在載重量方面雖然可以用來搭載原彈,但是原彈在運輸途中和投彈過程中需要特殊保護和處理,轟六的投彈艙室佈局不適合投放原彈。
改裝升級後的H-7戰略轟炸機可以搭載兩枚原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也成為體現中華帝國核威懾能力的重要載具。
自轟六問世以來,至轟七,中華帝國空軍一直主導著萬米高空的遠端轟炸霸權地位。其他國家的遠端轟炸機不是航程不如轟七,就是實用升限達不到萬米。
而對於轟五戰術轟炸機而言,原來的轟五戰術轟炸機的速度已經很落後了,對於歐美各國rì漸強大的防空能力而言,轟五戰術轟炸機的突防能力遭到帝國空軍委員會的質疑,於是轟五戰術轟炸機被拖入退役出口的行列當中,而取代它的則是B-2噴氣式戰術轟炸機。未完待續
………【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
b2噴氣式戰術轟炸機的起源要追溯至1935年,當時中華帝國空軍委員會已得知德國和英國都開始發展讓人生畏的噴氣式轟炸機,儘管後來被證明是英德兩國的戰略xìng政治欺騙,但是中華帝國空軍委員會當時還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向帝國航空工業界提出了招標,發展一系列全的噴氣式轟炸機,總重從36噸級直至90噸級,大速度800公里每小時,作戰半徑1609公里,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