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得到了蘇軍的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但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蘇軍儲存在烏克蘭戰區的400萬噸油料,使得德軍的戰爭機器再度高速運轉了起來。

德軍俘虜了蘇軍四千多輛各型坦克,一千多架飛機和四萬多門火炮,這批軍事裝備迅速補充給德軍戰鬥部隊,使得德軍的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從之前的三分之一猛增到三分之二實現機械化,成為交戰國當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隊。當然,跟全面實現機械化裝備的中華帝**還是沒法比的。

德軍取得了基輔戰役的勝利,這給德軍士氣帶來無與倫比的提升,希特勒為此鼓吹德國陸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連帶著整個同盟國世界都為之歡呼,甚至不把中華帝國陸軍放在眼裡了。

為此,德軍統帥部在1941年10月27rì,又制訂了“颱風行動”作戰計劃。此前德軍業已耽誤了四個禮拜的寶貴戰略時間,因此為了完成巴巴羅薩計劃,德軍要在10天內拿下莫斯科。十月的最後幾天,德軍集結好了部隊,作好了“颱風”攻勢準備。

1941年11月2rì,費多爾?馮?博克指揮的zhōng yāng集團軍群終於向莫斯科發動了攻擊,代號颱風行動。德軍認為莫斯科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爾後以強大快速叢集從北面和南面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面進攻的同時,攻佔蘇聯首都。

為達此目的,德軍基本力量集中於斯摩稜斯克以東“zhōng yāng”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地帶。“zhōng yāng”集團軍群轄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司令為霍普納上將)、第2叢集(司令為古德里安上將),共74個半師計約有180萬人,坦克6700輛,火炮和迫擊炮4。4萬餘門,飛機2390架。

這回德軍不僅在數量上佔優勢了,而且透過繳獲蘇軍大量的先進坦克、飛機和大炮,在武器質量上也佔了優勢。反觀蘇軍損失了四分之三的機械化軍隊和裝備,雙方力量對比此消彼長之下,蘇軍陷入了空前的弱勢狀態。當然,這並不包括蘇軍大後方的那個中械裝備的新建集團軍。

經過朱可夫的勸說,斯大林最終同意繼續讓大後方的中械集團軍繼續進行適應xìng訓練,他相信以現有的兵力是可以守住莫斯科的。為了最後的大反攻計劃,斯大林選擇了暫時忍耐。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蘇軍有: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右翼。截至10月底,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集團軍(司令為沃斯特魯霍夫少將)、第29集團軍(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第30集團軍(司令為霍緬科少將)、第19集團軍(司令為盧金中將)、第16集團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集團軍(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該方面軍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西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組織防禦。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集團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在羅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區域正面進行防禦,而將其餘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奧努普里延科旅長)置於西方面軍後方。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轄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第13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級叢集,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