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價1億2萬美元轉讓給德國,將1%的股份作價1000萬美元轉給了荷蘭。這樣,英國獲得了蘇伊士運河駐軍權利,英軍重返蘇伊士運河。而德國的股份升至31。5%,成為第一大股東,對蘇伊士運河有著主導權。荷蘭的股份提升至2%。中華帝國放棄了股份,但是卻獲得了6。5億美元鉅額資金。
4月份,中華帝國駐蘇伊士運河軍隊撤離,防務移交給英軍。1萬中華帝**隊撤退至位於地中海的塞普勒斯海軍基地,編入中華帝國地中海艦隊海軍陸戰旅。另外一萬軍隊撤到印度洋馬爾地夫海軍基地,編入中華帝國印度洋艦隊海軍陸戰旅。
這樣,中華帝國成功的從蘇伊士運河的暴風區退到外面,坐山觀虎鬥。
隨著中華帝國從蘇伊士運河撤軍,蘇伊士運河區成為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焦點。
不過,隨著兩大軍事集團的利益碰撞的加劇,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土耳其帝國四國將股份集合了起來,股份達到了49%,英法俄兩國的股份合起來也是49%,雙方勢均力敵。
雙方都想獲得51%股權,以便控制蘇伊士運河,於是乎,荷蘭手裡的2%股權就成為了他們的爭奪焦點。
荷蘭本以為這樣可以坐地起價,賣個好價錢,可是哪成想,事情太過複雜,兩大軍事集團荷蘭哪個都不敢得罪。荷蘭曾經一度想把股票分作兩份賣給雙方,但是雙方都不同意,都要求得到全部,於是荷蘭人手裡的股票就成為了燙手山芋。
荷蘭跟德國在南非問題上是同盟,因此傾向於將股票賣給德國,但是英法對荷蘭施加強大壓力,荷蘭靠近法國,海上通道又靠英國海軍放行,也不得不考慮。
不過,因為第三次布林戰爭問題,荷蘭跟英國十分不對付,談判陷入僵局。
1909年6月在英國海軍的強大封鎖之下,德國和荷蘭無法向南非增援軍隊和補給南非德荷聯軍。6月12日發生於金伯利的會戰當中,德荷聯軍因為兵力上處於弱勢,補給供應不上,最終在十幾萬英軍面前戰敗。
德荷聯軍放棄南非退回德屬西南非洲,英軍兵壓邊境,但是沒有選擇擴大戰爭,因為英國已經筋疲力盡,奪回南非就行了,不想再跟德國擴大戰事。對於南非境內的布林軍游擊隊,英軍有的是經驗,很快在不拉託斯山取得大捷,消滅布林軍主力,從此結束了第三次布林戰爭。
英國從新奪回南非,對於英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訊息,因為南非的金礦和鑽石可蜒迅速彌補英國在英中戰爭,英國抵抗八國聯軍侵略戰爭中的巨大消耗和損失。英國隨後對南非實行了奴隸制統治,殘酷〖鎮〗壓布林人反抗,掠奪金礦和鑽石礦。
此舉jī起了歐洲社會的強烈抗議,但是英法俄三國協約根本不在乎。荷蘭政府一怒之下將2%股票賣給了德國,於是同盟國方面獲得了51%股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
同盟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對於協約國來說是個巨大的災難,雙方的矛盾與日俱增,原本在歐洲巴爾幹半島是個火藥桶,如今蘇伊士運河同樣也變成了火藥桶,一旦雙方控制不住自己,那麼在蘇伊士運河的兩大軍事集團的駐軍就會爆發衝突,甚至由此引發兩大軍事集團的直接大戰。
偏偏英國當局希望奪回蘇伊士運河,英軍不斷打著維護運河治安的幌子,向蘇伊士運河增加駐軍。而法國也並不放心英國,畢竟法國搶了英國很多非洲殖民地,因此也打著支援協約國盟友的旗號向蘇伊士運河增兵。而德意奧三國同盟自然要防範協約國的增兵,因此也跟著向蘇伊士運河區增兵。
同樣,土耳其帝國得到了埃及,也不放心英國,擔心英國重新佔領埃及,於是也向埃及調集大軍。
就這樣,從1909年夏天開始,同盟國和協約國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