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戰。
中華帝國在雙方開戰當天宣佈中立,但是卻分別向協約國和同盟國派駐了戰地觀摩團,刺探歐洲各*隊的戰鬥力。同時,中華帝國發起成立的國際紅十字會和國際人權委員會也宣佈將派出人道主義救援團和維護戰地人權。中華帝國打著白衣天使的旗號,實際上是利用人道主義救援渠道向同盟國和協約國出口軍事物資,各國都不想得罪中華帝國,同時也為了獲得中華帝國的先進武器裝備和軍事物資,因此都批准了中華帝國為首的國際紅十字會志願團和人權委員會監察人員進入各國控制的戰區,享受雙方軍隊的保護,不受戰爭威脅。
這樣,中華帝國從一開始就利用特殊渠道開啟了向同盟國和協約國輸送物資的大門。中華帝國的這個物資運輸渠道非常的安全,享受外交豁免權和國際法保護。而其他國家的商人們不得不暗地裡走sī,風險極大。一旦被查獲則立即沒收,而且甚至有生命危險。
不過,戰爭前三個月裡,各個交戰國都不需要從國外進口物資,因為他們的國家戰略儲備庫裡的物資可以支撐幾個月。各交戰國都信誓旦旦的認為會在四到六週結束戰爭,因此一開始中華帝國的物資銷售額並不高,只是菸酒罐頭等。而中華帝國的軍火出口則繼續跟各國談判當中,中華帝*方故意拖延時間,是為了先看看戰爭態勢,哪方弱了則先幫助哪方。
戰爭第三天時,爆發了開戰以來的第一場攻堅戰。
德軍為了實現施禮芬計劃中的迂迴法國側翼,攻擊法國首都巴黎,迫使法國迅速投降的作戰目的,剛一開戰就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
1月18日,開戰第二天,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這時,德軍在西線的前鋒軍隊共10萬餘人,攜帶300門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揮下,迅速衝向比利時境內的馬斯河天險。德軍如果衝過馬斯河,那麼通向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門就被開啟了。比利時是個小國,夾在德法兩個強國之間,所以全民的備戰意識極強。為了對付東方德國的入侵,比利時政府斥巨資在國境東部的馬斯河邊修建了以列日城為核心的要塞防禦體系。
列日城的地理位置正處在荷蘭領土與亞丁森林的狹窄缺口處,扼守比利時境內的鐵路交通樞紐。德軍除非是從荷蘭借道,否則就必須從列日城透過才能南下法國。列日城建在馬斯河西岸的一個陡坡之上,比河岸高出100米,馬斯河正好成為天然的護城壕。沿河岸30公里周圍內都是炮臺,共有12座,每座炮臺距列日為6公里,炮臺之間距離也為6公里,這12座炮臺有6座在東岸面對著德國方向,6座在西岸保護著列日的後方,呈放射狀環繞在列日城周圍,跨馬斯河構成了一道環形火力網。每座炮臺都由鋼筋混凝土整體澆鑄而成,大部分建於地下,只lù出呈三角形的頂部。炮臺的所有兵器和人員都隱藏於地下,總共配置有400門大炮和大量的輕重機槍。平均每座炮臺有120毫米要塞炮和210毫米榴彈炮各8門,所有的炮塔都用鋼甲防護,可作360度角旋轉,還可以自動升降。炮臺上又裝有探照燈供夜間指示射擊,和炮塔一樣能夠升降,還有速射炮及機槍封鎖炮臺周圍的曠野及附近的死角。炮臺之下,修有四通八達的通道與各式各樣的地下室,儲存有大量的糧食、飲水、彈藥、醫藥用品及供電設施。每座炮臺周圍還挖有很深的防護壕,壕外布有大量帶刺鐵絲網及障礙物。守衛每座炮臺的比利時軍隊一般為2個炮兵連和1個步兵連,共400人,在各炮臺之間的曠野上還有機動的步兵連隊防守,總兵力為2。5萬人。整個列日防禦體系被認為是歐洲最堅強的要塞,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德軍衝到馬斯河邊,發現河上橋樑都被破壞,立即架舟橋渡河。這時,駐守列日各炮臺的比利時守軍立即用大炮和機槍向德軍猛烈開火,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