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軍覆沒了。
只有漢森帶著十幾艘傷痕累累的戰艦趁機一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而另一支由海因斯率領的德國艦隊則在暴風雨中迷失了方向,他們就沒漢森那麼幸運了。當暴風雨結束時,才發現他們第676章 颱風行動之阿爾戈大空降已經處於北大西洋上了。
聯合艦隊旗艦光華大帝號差一點就被德艦隊擊沉了,這對中華帝國海軍來說,於輝煌勝利的盛宴中落下了一粒狗屎,無疑是奇恥大辱一般。
光華大帝號戰列艦搖搖晃晃的返回斯卡帕海軍基地進行維修,中華帝國兩洋艦隊為了報復德國海軍,一路追擊公海艦隊直到阿姆斯特丹,將漢森艦隊圍困在阿姆斯特丹軍港內。
當暴風雨結束後,海因斯艦山艮快被中華帝國的偵察機發現。
沒多久,中華帝國海軍第四航母戰鬥群便出動五百多架飛機,一舉將海因斯艦隊各艦炸沉海底。
隨著大西洋海戰落幕,德國海軍主力公海艦隊幾近全軍覆沒,導致同盟國再無可以抗衡聯合國的海軍力量了。
同盟國在大西洋海戰之後徹底喪失了大西洋、北海的制海權,使得同盟國集團陷入了被動和包圍之中。
對於聯合**而言,取得大西洋海戰的勝利的巨大意義不在於擊沉多少德軍戰艦,而是在於隨後即將展開的反攻歐洲大陸的作戰行動的順利實施第676章 颱風行動之阿爾戈大空降。
德國失去制海權,再也無力從海上干擾聯合**的歐洲登陸大作戰行動了。這令德軍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因為聯合**可能從任何一個地方實施登陸行動,並集中優勢兵力予以突破。而德軍卻只能被動防禦,且戰線太長,兵力吃緊的情況驟然凸顯出來。
同時,中華帝國的參戰,使得同盟國和聯合國兩大陣營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主要體現在中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兩個國家身上。中華帝國的人口是德國的5倍,戰爭動員力是德軍的20倍,經濟總量是德國的10倍,鋼鐵產量是德國的2。5倍,石油儲備是德國的50倍,飛機制造能力是德國的450倍,船舶製造能力是德國的20倍,戰車製造能力是德國的270倍,槍炮彈藥生產能力是德國的150倍等。
總之,就綜合力量而言,整個同盟國集團的力量合起來也不及中華帝國。
在這種大背景下,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zhèng fǔ已經轉攻為守。
畢竟德國已經打了五六年了,戰爭令德國消耗掉了近兩萬億龍幣,損失了三百多萬軍隊,財力不足、資源緊缺、勞動力不足、兵源不足等因素迫使整個德軍的陸上軍事行動皆以戰略xìng防禦為主。
但對納粹德國和同盟國打擊最大的還是大西洋海戰結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盟國失去了公海艦隊,意味著無法在阻擋聯合**從海上的攻擊。而最惡劣的影響則是整個同盟國內部出現了恐慌,沒有人認為同盟國能夠打敗聯合國,就連德軍很多高層官員都在暗地裡為自己鋪後路,他們很清楚中華帝國的實力,不認為德國能夠打贏。
同樣,德國民眾也對公海艦隊遭受毀滅xìng重創感到失望和焦心。
這種心理影響對德國和同盟國集團的打擊是致命的,因為從此他們失去了鬥志,戰鬥力更加下滑。
雙方力量此消彼長之下,戰爭的結果就漸漸的明朗化了。
然而,希特勒是覺得不會坐以待斃的。他還有一個最後的救命稻草,那就是他耗費了數百億龍幣進行開發的核武器計劃和飛彈專案。
希特勒在德國財政極度吃緊的情況下,依然優先確保核武的研發。
尤其在公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面臨來自德國海軍方面的強烈呼籲重建公海艦隊的要求,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