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一個諸葛亮,所以呢,魏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和東南,西南方面軍實力很弱,而當諸葛亮出祁山屢戰屢勝之後,魏吳兩國才驚覺,他們一直都大大的輕視了蜀國和諸葛亮。
而在這之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若是可以實施的話,如我之前所說,勝負之比率將在五五之數,也就是說,蜀國有五成把握把涼州和雍州一舉拿下,這樣一來,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蜀漢掌握西方和西南,吳國掌握長江中游和下游,魏國掌握中原之地,這才叫三國鼎立,而在之前,倒不如說是魏國壓著吳蜀兩國打。
的確,魏延是蜀漢中期和後期為數不多的大將之才,他的才能不在關羽之下,所以劉備才會放心把漢中交給魏延,和關於掌握荊州一樣,魏延相當於第二個蜀漢的封疆大吏,劉備這個人啊,自己的才能不是很高,但是他能用人,能容人,長期的失敗經歷使得他特別重視人才,而且敢於任用人才,魏延就是他的這種方略之下的受益者。
但是不得不說,成也蜀漢,敗也蜀漢,蜀漢政權裡面欣賞魏延的人啊,就是劉備三兄弟,之前還有龐統這位軍師,龐統也敢於用奇謀,所以欣賞魏延,可惜啊,時不與蜀漢,龐統先死,劉備三兄弟先後死去,蜀漢政權裡面欣賞魏延敢於任用魏延的力量就沒有了,換為了諸葛亮謹小慎微的統治方式。
威嚴的大膽,和蜀漢在夷陵之敗以後的謹小慎微,是節節不入的,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啊,也就是有蜀漢軍隊數量的少和子午谷環境的惡劣,你們看啊,這個路我們現在走起來都很困難,就別說當初的蜀漢了,魏國強悍的國力也在入蜀過程中毀於一旦,就別說當時大病初癒身體還很虛弱的蜀漢了。
諸葛亮善於治國。但是不善於用兵,更不善於使用奇謀,更兼當時蜀漢國內沒有可以牽制諸葛亮的力量存在,諸葛亮掌握了全部的權力,所以對於魏延這個不怎麼聽從他的另類,很不滿意,對於魏延,也是用之,打壓之的策略,魏延之死。就是因為諸葛亮不相信魏延。從而使用楊儀這個小人害死了魏延,把蜀國最後的希望給毀掉了。
魏延啊,就是蜀國最後的大將,魏延死了以後。蜀漢才是真的沒有大將了。只能靠著姜維王平這一批人繼續維持。自保有餘,但是進取不足,魏延是進去勢力裡面最有希望打敗魏國的人物。姜維和魏延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兩點。
但是啊,蜀國朝野謹小慎微的情緒啊,讓魏延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諸葛亮心疼那五千軍隊捨不得把五千軍隊送上死路,在他看來,這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白白損失了五千軍隊,蜀漢無法承受,畢竟如今,蜀漢已經沒有二十萬以上的軍隊了,要是劉備在的話,恐怕就算手上只有五萬軍隊,也會毫不猶豫的撥出五分之一給魏延,而不是像諸葛亮這樣,二十分之一都捨不得出。
如果我是諸葛亮,我會給魏延至少一萬軍隊去打長安,五千人太少,要是守不住長安,被魏軍反攻下來了,前功盡棄,諸葛亮有十萬軍隊,而在長安以西,魏軍只不過有七八萬左右的軍隊,也就是說,在雍州和涼州,蜀漢軍隊佔有優勢,只要魏延成功阻擋西進的魏軍一段時間,諸葛亮不會無法擊潰涼州和雍州的魏軍抵抗軍。
到那個時候,諸葛亮可以讓一支軍隊,三萬人左右開到長安去,那個時候蜀漢還是有一批優秀將軍的,王平,張翼,廖化,趙雲,把長安守住,守住函谷關,長安以西,就是蜀漢的國土了,到時候,蜀漢全軍北上,吞食雍涼二州。
雖然涼州很荒蕪,但是民風彪悍,適合養馬,可以組建騎兵,戰鬥力很強,雍州人口比較多,可以補充軍隊,事實上,魏國對抗蜀漢所用的力量就是雍涼二州的力量,把雍涼二州納入囊中,蜀漢的力量立刻就能翻一倍。
但是啊,很可惜的是,諸葛亮沒有那樣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