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此說,當杜士儀喚了人去,不多時自己上次見過的那個崑崙奴吃力地雙手捧了一個一尺見方的木匣來到自己面前時,劉膠東仍是不禁生出了好奇探究之心。尤其是當匣蓋開啟,露出裡頭那一方色澤紫藍,兩側依天然紋理雕刻松鶴的石硯,他頓時瞪大了眼睛。如今市面最流行的陶硯也好,瓷硯也罷,紋樣都為燒製,大多數都以簡樸為主,但這一方端硯雕工精湛得讓人叫絕,而且色澤更是讓人動心。
端詳了好一會兒,他才小心翼翼拿起了旁邊那一方墨錠。見墨錠上的圖案三兩筆便勾出了山水妙樣,他反反覆覆端詳好一會兒,拿在手中又掂了掂分量,心頭越發相信張旭確實是見獵心喜,用那一具價值連城的邏沙檀琵琶換了這一套墨硯。於是,他當即合上蓋子將木匣捧在手中,又取了旁邊那一幅字,鄭重其事地說道:“杜郎君放心,我自會安排好時機,讓長安城中人人皆知其名。”
“那就有勞劉公了。”杜士儀含笑欠了欠身,隨即起身將其送到了別室門口。正巧此刻一個捧著一沓東西的崔氏家僕匆匆行來,到杜士儀面前恭恭敬敬施禮道,“杜郎君,這是今日送來邀約的柬帖。因起先杜郎君在藏看書,不敢打擾,故而延誤到此刻方才送來。”
劉膠東回頭瞥了一眼,見其中多有泥金銀之類王公貴人常用的請柬,他越發覺得今日此行不虛,遂彷彿沒看見似的告辭離去。目送其離開,杜士儀接過那家僕手中一沓東西,想起昨日杜十三娘亦是提過邀約不絕,心中不免有了計較。
唐時科舉,無論分成縣試和府試兩關的解試,還是省試,全都不是糊名謄錄,要想取得好名次,名聲不可或缺。然而,若是把所有時間都耗費在求名上,從長遠來看卻有弊無利。畢竟,如平康坊崔宅藏那樣囊括古今的諸多名人政論奏疏,他日後未必還能有機會一覽無遺!
因而,挑出其中宋王李憲和岐王李範命人送來的兩份柬帖放在最上頭,他便徑直回了藏,坐下之後便攤開桌上紙箋,細細一思量,他便下筆寫道:“敬拜宋王足下……”
知道寧王通道,他先是婉轉表明自己在畢國公竇宅那段時日體力精神消耗過大,因而需得將養數日,很是道了一番歉意之後,便抄錄了一份道曲樂譜。這是他在嵩山期間根據裴寧的曲子,與其整理改動後製的道曲,依樣畫葫蘆又同樣抄了一份給岐王,只都是未完的半曲。至於其他各家的邀約,他自然也同樣一一推了,待到命人一一到各家送回書,他方才揉著手腕站起身,徐徐走到那些書架前。
這下子可以名正言順多閒幾日,靜下心來再抄幾天書!
豆盧貴妃壽辰那一日,國丈開府儀同三司祁國公王同皎薨逝,這頓時成了近來最大的一件事。雖則也有御史直諫天子不該微服臣家,但風聲很快就小了。宮中王皇后以及王同皎長子駙馬都尉王守一悲慟之餘,一再請求天子隆重治喪,李隆基畢竟對老岳父也心存懷念,幾乎全都一應照準,就連宮中往日和王皇后明爭暗鬥的武婕妤,晉封惠妃的事雖則暫時推後,可人卻在這等關頭消停了下來。
而在官府治喪的同時,豆盧貴妃壽宴上那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數日之內便成了京城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除卻公孫大娘那劍舞,竇十郎別出心裁的竇氏胡騰舞,以及王毛仲長子王守貞失手險些傷著京兆杜十九郎,也是傳得沸沸揚揚。身為當事人之一的竇十郎自是名聲大噪,本就在長安大名鼎鼎的王維更是接到了各家王侯公卿邀約,就連張簡亦是第一次時來運轉,畢國公竇希瓘便親自見了他,其餘高門行卷竟也一帆風順。
只有杜士儀卻託辭以身體不適,再未露面,可他送去宋王宅和岐王宅的兩份相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