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意,很快獲得萬曆皇帝的寵愛,從此便形影不離,成為皇帝的紅顏知己,此後她彷彿成了乾清宮的女主人,絕大部分時間吃住在宮中,而賢德的王皇后反倒成了擺設,空有其名。萬曆皇帝臨終前,一次是對太子一次是對首輔方從哲,先後兩次鄭重其事提出冊立鄭妃為皇后,鄭貴妃親耳聽見了此事,她心說就憑大行皇帝的遺言,你們就該名正言順地尊封我為皇后,怎麼著,新皇上都上朝好幾天了,還見不著冊封的諭旨,老身就在這乾清宮坐等了,什麼時候諭旨下,我什麼時候移宮?……

對父皇的遺言,朱常洛當時確是不假思索的答應了,事後他曾心懷抱怨,父皇遺言讓鄭妃死後葬入定陵,與父皇做伴,那自己的親生母親呢 ?母親為何不能封皇后,不能葬入定陵與父皇合葬 ?時至今日,母親還孤零零地被葬在天壽山一角?……朱常洛心中雖有怨言,但還是委曲求全的地執行了父皇的遺命,就在父皇駕崩的第二天,他便向內閣發出一道諭旨:說父皇有遺囑“爾母皇貴妃鄭氏,侍朕有年,勤勞茂著,進封皇后。” ,卿(指方從哲)可傳禮部查例來行。這最後一句,是王安徵求了新皇的同意,自己給新增上的。王安博覽群書,深曉禮儀禮制,他明知前朝無此例,不過表面文章還是要作一作的,把球先踢到禮部再說。

禮部侍郎孫如遊讀了聖旨後,上疏斷然拒絕說“本朝無此例 !” 。他還言之有據說過去的確有從“妃”進封為“後”的,不過那是因為皇妃養育了皇太子。他針對此事嚴正指出,如果鄭妃進封皇后,載入史冊,傳之後祀,必將成為盛代典禮之累,也###了先帝的失言,對新君來說,這不是“孝”的表現。

皇上朱常洛於是又與首輔獨議此事,方從哲暗地裡給皇上寫了封密信,信中舉例說先朝的確有貴妃進封,如李太后,她因誕育了先皇,母以子貴。若僅憑“侍奉勤勞” ,便賜予“皇后”的封號,大明朝實無先例。朱常洛閱後,一時也無好辦法可想,只得將此事暫放一邊。直到八月初一朱常洛正式即位,而進封鄭皇貴妃一事仍懸而未決,此時方從哲又提出一個新的建議,不如把進封鄭妃為皇后的遺旨,藏在內閣,秘而不宣。對外就解釋說事出傳聞,例無可據,行之於今日屬於越禮,命之於先帝疑於失言,朱常洛聽了,大認為不妥,外廷內宮那麼多人都知道先皇有遺言,紙裡包不住火,這方老先生也可真有點匪夷所思 ?

就在皇上朱常洛苦苦思索兩全之策時,盤踞乾清宮的鄭貴妃也在尋求對策。鄭妃一家在朝內外交際甚廣,朝廷權貴宮內近侍甚至市井無賴,在她周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關係網,她探知新皇上之所以遲遲不下諭旨,是因為一些朝臣的阻攔,她冷笑地對兄長鄭國泰說:“我看朱常洛本身就沒誠意。按理說他一個皇上,君臨天下,說一不二,誰敢抗旨 ?還用得著他一而再再而三,去徵求臣下的意見。”

錦衣衛都指揮使鄭國泰搖頭說:“貴妃娘娘若是這麼撐下去,硬是不搬,又恐怕違背了儀制,從禮法上也難站住腳 ?”

鄭妃一臉的怒意,氣急敗壞嚷道:“老孃就是不搬,看那都人(宮女)的兒子還能把老孃吃了 ?他不封我為皇后,哼,現在該稱太后了,他這是抗旨?”

鄭貴妃話雖然這麼說,等她靜下心來,也覺得硬抗或撒潑不是個辦法,於是她想出了一個美人計。為此她精心挑選了八個俏麗迷人會甜言蜜語的宮女,經她一番調教後,送進了皇上居住的慈慶宮,她的藉口是皇上辛苦,日理萬機,身邊又缺少妙齡女子朝夕伺候,日久天長會悶出病來的,那多令人心疼!……其實她自有她的如意算盤。憑她的經驗和觀察,凡男人都好色,皇上也難過美人關。她清楚朱常洛是二十一歲成的婚,今年三十八歲,太子妃郭氏是婚後十年病逝的,以後身為太子的朱常洛又納了王才人,王才人也在不久前連氣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