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困。但是,他們偶爾也會派遣獨立小分隊嘗試衝破封鎖線。最典型的是發生在1270年3月18日的一次戰鬥。由一萬名士兵、騎兵和一百條小船組成的軍隊企圖殺開一條血路,突破蒙古人的防線。但是蒙古人早有準備。劉整有幾百條小船可供排程,鹿門山的堡壘剛剛被加固過。剛剛抵達的戰士準備好了迎頭痛擊匆匆趕來的敵人。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之後,南宋軍隊遭受慘重傷亡,被迫返回到他們在襄陽的基地。

宋廷明白,它的責任是繼續不斷地派船隻向被圍攻的宋軍提供物資供應。大多數船隻從未到達目的地,因為蒙古人的圍困幾乎是滴水不漏的。然而宋廷堅持要打破封鎖。在1269年8月,南宋將領夏貴率領三千條小船開往鹿門山,但是他被擊敗了,損失了兩千名士兵和五十條船隻。第二年10月,范文虎又步夏貴之後塵,而他則損失了共計一千人和三十條船。另一次救援行動發生在1271年8月。這次嘗試同樣以慘敗而告終,兩千名南宋士兵失去生命。1272年9月,一支由三千人組成的南宋軍隊打進城內,但這是一次代價沉重的勝利。兩位將領之一的張順被殺,他手下計程車兵被殺死的更多。他們運送的許多給養損失殆盡。當救援部隊的殘部試圖撤離他們剛剛歷盡千辛萬苦到達的城堡時,才發現自己中了埋伏。許多士兵和將領被俘擄。

蒙古軍隊的封鎖固然很有效,但是仍無法消磨南宋守軍的鬥志。他們已經把襄陽和樊城同南宋其他地區分割開來了,但他們無法制伏頑強的守軍。他們無法殺入城內而不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也沒有任何成功的保證。如果蒙古軍隊只是簡單地保持圍困而沒有任何進攻行動,他們將會被永遠地拴在那裡。因此,他們需要支援以打破這種對峙狀態。

忽必烈建立水軍:攻克阻擋蒙古鐵騎的襄樊(3)

兩位穆斯林造炮師向蒙古軍隊提供了他們急需的援助。忽必烈曾向他的侄子,波斯的伊兒汗國可汗阿八哈汗求助,希望得到軍事專家,幫助他粉碎樊城和襄陽的抵抗。1271年,阿八哈給忽必烈送來了亦思馬因和阿老瓦丁。在蒙古汗廷做短暫的停留之後,這兩位穆斯林在1272年末來到戰區,勘測現場,開始著手修造戰爭機器。他們建造了投石器和彈射器,能把巨石拋擲到很遠的地方。12月,蒙古軍隊開始使用這些裝置對樊城發起攻擊。有了如此強大的武器支援,阿里海牙終於攻陷了這座堡壘。在石頭和炮彈的打擊下,殘餘的南宋守軍再也無法阻擋洶湧而來的蒙古軍隊,幾天後,樊城陷落了。呂文煥收到樊城守軍潰敗的報告後,立刻意識到他自己在襄陽的部隊也無法抵抗這種巨型火炮的攻擊,但他沒有立即投降。於是,兩位穆斯林造炮師“視察了現場著力點,決定把火炮架設在城市的東南角。炮彈重一百五十斤,大炮發射時,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第二年3月,自忖無法勝過對方的火力優勢,呂文煥投降了。為時將近五年的圍城戰終於結束了,南宋抵抗“北虜”的一個重要標誌突然被拔除了。

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1)

中國曆代的國號,曾經都是一些地名,周天子崛起在“周”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周”,秦人崛起在“秦”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秦”,劉邦得天下定國號為“ 漢”,到不是因為他是“漢”這個地方的人,而是因為他曾經被天下盟主項羽封為“漢王”,他以漢王的身份入主中原,曹操的兒子稱帝,國號“魏”,是因為他的父親作過“魏王”,其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楊堅做過北周皇帝的“隋王”,得天下也以“隋”號之,“隋”地在今湖北省隨州市一帶,唐朝的開國皇帝做過隋朝的“唐王”,宋朝的開國皇帝沒有做過“宋王”,但曾經領過周朝“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一職,因此建國後國號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