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線原先已推進到接近蒙古本營,所以義大利的潰兵們逃亡之路是那麼地漫長,從本營派出援軍也是陸續一支一支地出現。這些援軍,陡然發現自己身處於修羅場,舉目望前滿地都是黃色的友軍屍體,對士氣是很大的打擊。尤其是那些輕裝的長矛手、農民等,幾乎一觸即潰。義大利似乎永遠無望地一支一支投入部隊,又一支一支悲慘地被擊潰或消滅。但是,重灌的部隊維持得稍久,射擊部隊也開始在重灌步兵後支援。付出了慘重代價後,終於將戰場穩住在義大利本營下方的凹地,蒙古方也不得稍緩攻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君士坦丁堡城下的大決戰(2)
第四階段:在穩住戰線的努力中,大約有十一二支增援部隊被擊潰和消滅,其損失之重不亞於第二階段的大敗。血肉的長城似乎一再被粉碎,但終於還是沒有消失。蒙古軍損失也甚重,反擊的主力不得不陸續撤退,引入新部隊。
蒙古和義大利兩軍對壘,各踞山嶺。義大利方第一線是支離破碎的殘留肉搏部隊,主要是俠義戰士和義大利步兵,每隊都已損失大半,只剩下一二十人。蒙古騎兵隊如果有此損失,早就後撤了,但義大利方兵少將寡,只能拼到底。第二線是疏散隊形的弓弩部隊,如重灌弩兵和熱那亞水手等。蒙古軍排成線式橫列,將弓騎兵放在最前一直射擊著義大利的步兵們,希望義大利軍按奈不住出擊,然後由後面的重灌蒙古騎兵和草原騎兵對陣。
但義大利將軍們已經接受了血的教訓。這些血戰倖存下來的勇士忍受著箭雨,與敵軍比耐性。對峙時雙方都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穩佔原位互相比箭。很顯然,來自大草原、自幼用弓的蒙古遊牧人輸給了也以善弩箭聞名歐洲的義大利射手。這是因為義大利射手們通常用的重弩和弓比蒙古騎兵的短弓射程要遠、威力更強。蒙古弓騎兵不得不下到山坳向上射箭才能射到義大利第一線,而俠義戰士著重甲,不是很在乎這種輕箭。
迫近的蒙古騎兵在有破甲威力的重弩之下卻損失很大。
蒙古人很快發現他們不能接受遠端戰的重大損失,改變了戰術,開始波浪式地短程衝鋒。重灌騎兵和草原騎兵衝下山坡,在凹地與義大利戰士展開肉搏戰,試圖撕開防線殺入後方義大利射手的陣地。現在倖存下來的義大利戰士雖然只有一二十人的小隊,但在後方射手的支援下毫無懼色地與大隊騎兵肉搏。義大利軍長矛兵早已損失殆盡,用劍作戰的戰士卻也寸步不移。每一波騎兵衝鋒都在血肉長城前被擊敗,這些稀稀拉拉的幾人、十幾人的小隊居然真正地不動如山。(仗打到這程度,連我都真是被感動了)熱那亞水手們在射完弓箭後也衝前以肉身為盾掩護後方的友軍射手,不知那些大隊逃走的長矛兵看見弓箭手站在他們的崗位有什麼感想!
這樣的進攻維持了足有二十分鐘,大約有十幾次的樣子。山坳已經看不到山的原色,鋪滿一層層的褐色、黃色軍裝屍體浮在同樣鮮紅的血海上。戰爭,就是這麼殘酷……
蒙古軍的攻擊漸漸乏力,想必也到了極限。就看誰能頂住最後一秒,誰就贏了。很遺憾地,一直獨自呆在後面的義大利總督發現自己的62支援軍已經用光——再也沒有兵力投入山坳的絞肉機,大堤慢慢在潰爛,勇士們的背影逐漸消失。蒙古騎兵殺入了射手陣地,已經竭盡全力的射手們只好撤退。總督同志淌下了兩行熱淚,撥馬轉身。戰爭的嘈雜聲逐漸遠去,只有斜陽的餘光溫暖著無數的軀體,似乎這樣就能給他們以力量,重新站起來,回家去,抱老婆,親孩子,上論壇……
戰役結果
蒙古軍成功守衛了君堡。
義大利軍參戰共39050人,戰死約29000人,被俘5480人(戰後贖回),包括俘虜戰損率達到。
蒙古軍參戰約89000騎,戰死在35000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