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著晉軍軍隊主力南下。他們對勝利充滿信心,因為對面的楚國軍隊,只是一隻由疲憊的楚國臨時拼湊的遊行隊伍。

周王室聽到晉軍南下的訊息。派遣自己的卿單靖公出營,單靖公拱手向元帥荀偃行禮:“伯長,王室現在有災難了,我們請求伯長予以調解。”

單靖公稱呼荀偃為“伯長”,這個稱呼是針對晉國國君悼公的。趙武的岳父、單婉清的父親單靖公如此稱呼,不是逾禮,這個稱呼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遇到的事,需要晉國國君、或者是以晉國國君的身份,出面處理。

春秋時代,爵位等級為:公侯伯子男。這個爵位等級是有特殊意義的………公爵是姬姓人的封爵,周王姓姬,公爵爵位意味著:享有公爵爵位的人,有資格繼承王位。但並不是所有姬姓人都有資格封為公爵。晉國國君也是姓姬,但他最初獲封的是唐國,侯爵,後來才改稱為晉,自稱“公爵”稱“晉某公”。

其實,早期的侯爵與伯爵,並沒有明顯的等級差異。一般來說,替周王在邊境地區守衛邊境的戰區總督,稱之為“侯爵”。因為他處身邊境,為了國內安全,資源不免向他傾斜,於是,在對外戰爭時期,他的待遇稍稍過於伯爵。

而早期“伯”的意思是“王的管家” 、“諸侯之冠”。春秋時代,這是“霸主”的專用名詞,《左傳》、《春秋》中稱霸主為“諸侯之伯”,“稱霸”也成為“稱伯”。在中國,兄弟間排行稱之為“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諸侯之伯”就是代替“王”管理諸侯的老大,管理諸“侯”,被管理者中當然也包括“侯爵”。

侯爵完全徹底高於伯爵是純德國的。德國獨一無二的設立了“選帝侯”,這位侯爵在國中也獨一無二,他專門負責代替各貴族領主行使領主權,在公爵中挑選合格繼承人繼承“大公爵(即國君、封君)”的位置。

至於侯爵伯爵滿天飛;公爵沒有王位繼承權,甚至需要替大公爵(或稱國王、皇帝)倒尿壺以打工求生;爵位不值錢,所有領主都沒有封地只有封號,甚至連“封”號都不是,既沒有司法權,也不準“建”城堡,只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小地主,也“被封建”稱為“封建小地主”,那就是“春秋後中國”或者稱“郡縣(奴隸)制中國”。

就在中國確立這套封建制時,希臘正處於城邦共和制末期;羅馬處於部落聯盟(七丘同盟);埃及、巴比倫處於奴隸制;印度還處於部落酋長制……這套封建制度傳遞到歐洲,已經是一千多年後的事了(但在現代中國,說春秋是封建,被稱為“西化”)。

自晉文公打起“尊王攘夷”旗號後,晉國成了周王室理所當然的庇護者。單靖公現在如此尊敬的請求晉國出面,幫周王處理一點家務事。事情起源於周王室內部的一次紛爭:兩年前,周靈王的兩位卿士王叔陳生(應該是周靈王的叔父)與伯輿爭做天子的執政。靈王支援伯輿,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到達黃河邊,靈王又派人挽留,並殺掉王叔陳生的政敵史狡以取悅王叔。但王叔陳生依然難以釋懷,乾脆在黃河邊駐紮下來,雙方一時難以開解。

荀偃聽單靖公敘述事情的緣由,他指了指範匄:“這點小事,便由範匄、我們的副元帥直接處理吧!”

單靖公看了看荀偃,此時,荀偃充滿了戰鬥慾望,因為他也知道,楚國人耗不起了,這次與楚國人交戰,可能是最後一次與楚國人交手,他擔心自己動手過晚,楚國人聞風退卻,那麼,他的勝利就不完美了。故此,荀偃轉向範匄,補充說:“王請求我們主持訴訟,派遣別人未免不慎重,但這點小事又無需整支大軍停留於此,我帶人先去虎牢,你在這裡順手替王處理了……”

範匄覺得很有面子,替王處理家務事,這是莫大的榮譽。但一開庭他知道壞事了,怪不得荀偃躲了。周王想啟用伯輿,但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