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你的行為不能傷害別人。如果你的行為傷害到別人,那就是不道德的,應該反對的。拿李銀河出版《情書》這件事情來看,李銀河願意出版,有人願意看。她傷害到誰了嗎?沒有!有人可能不愛看,那你可以不買嘛。所以,她的行為沒有傷害到誰,符合她的道德標準。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李銀河的思想與她的個人行為是完全吻合的。

6,小波與銀河並肩作戰

王小波除了是個文學家,還是個思想家。他的思想體現在他的雜文中。筆者讀了他的一些雜文,所以對小波的思想也有所瞭解。後來,我又讀了一點李銀河的文章,發現她也是個很有思想的人。她的思想則體現在她的社會學研究上。筆者無意中對比了一下王小波與李銀河的思想,沒想到兩人的看法是那麼的相似,只不過是關注的領域、語言的表述有不同罷了。

他們對知識分子作用的看法很相似。王小波覺得,知識分子應該創造精神財富,比如創造智慧、有趣這些東西,而不是設計一整套制度、價值觀、生活方式,讓人們在其中生活。而李銀河引用福柯的話,認為知識分子的作用應該是這樣。知識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透過他在自己研究領域的分析,對那些自說自話的規則質疑,去打擾人們的精神習慣,他們行事與思想的方式,去驅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來的東西,去重新檢驗那些規則和體制,在這一重新質疑的基礎上(他在其中完成知識分子的特殊任務),去參與政治意志的形成過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李銀河曾經在一部作品中寫到,福柯的這段話概括了她做學問的全部抱負。我們看到,王小波與李銀河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是很一致的。

他們對道德作用的看法也很一致。小波曾言:“在人類的一切智慧活動裡,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假如你是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簡直太簡單、太舒服了。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是太多了。”⑤李銀河則認為研究者不應該輕易做道德判斷,牧師才會做道德評價。因為牧師有自己的一套信仰體系。而研究者清楚,道德是因地而異的,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來評價人們的行為。

正因如此,小波與銀河都主張寬容和差異。小波引用大師羅素的話,認為“參差多型,乃幸福之源”。而李銀河則強調社會的多元性,認為人性是豐富多采的,不應該受到壓抑。

總之,在筆者看來,他們都屬於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是相當合拍的。雖然他們關注的領域有些不同,但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他們都在向保守的、頑固的、不講理的社會觀念發起挑戰,都在為權利、自由、寬容這些價值搖旗吶喊。在這場文化戰場上,王小波與李銀河是兩位並肩作戰的戰友。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此外,王小波發現了我們這個社會中存在著各類弱勢群體。他們的聲音無人傾聽,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而李銀河則以實際行動走入了這些弱勢群體,比如同性戀人群、虐戀人群等等,聆聽了他們的聲音,講述了他們的故事。這些聲音的出現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是社會走向寬容、走向人道、走向多元的必要條件。

而筆者將嘗試循著前人的腳步,繼續聆聽一些低啞的聲音,並把這些聲音發出來。

①李向南:“我妹銀河”,《經濟日報》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