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煙花一齊燃放。那是一個怎樣的情形?恐怕能夠抵得上一場中型的煙火晚會了!

要知道,曉燕買的那些。可都是在民用燃放範圍內,最大型的煙花!

“哇,好美啊!”望著這壯觀的一幕,幾女頓時齊齊歡呼了起來!

楚揚站在她們中間,仰起頭,望著眼前這一幕,心裡也泛點回憶。

當然,這回憶是有關前任的,但這一刻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隨著他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被這個世界同化,對這個家庭的認同感越來越強,那些屬於另外一個楚揚的回憶,也彷彿慢慢變成了他自己的。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在不知不覺間,楚揚也沒有刻意去壓抑這一變化。作為一個音修士,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顆隨性自然的赤子之心,既然他的記憶已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就讓它發生好了,為什麼要去刻意的排斥呢?

在楚揚的記憶中,兒時關於放鞭炮的一幕一幕,溫馨地湧入腦海。

在兒時的記憶裡,過大年,從進入臘八彷彿就已經開始了,整個寒假,都充滿著濃濃的年味。

那時候,楚揚和他的小夥伴們最嚮往的,自然是大年三十的新衣服,還有爸媽做的一桌好菜。但於楚揚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夠痛痛快快地和小夥伴一起放鞭炮。關於鞭炮的記憶,在童年裡一直佔據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楚揚慢慢地品著那份回憶。他記起了小的時候去鎮上趕集買鞭炮。老家離鎮上有八里路,小的時候趕集,都是搭村裡親戚的毛驢車去。在清晨的時候出發,天空還掛著幾顆亮閃閃的星星,吸一口空氣,從喉嚨到肺裡都是透涼的。穿著母親做的、厚厚的棉衣棉褲,棉衣的扣子是那種老式的“摁釦”,扣起來,會有清脆的“咔噠”聲。

驢車慢悠悠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兩旁的田裡,堆著成堆的玉米秸。坐在驢車的車尾,一邊聊著各種屬於孩子們的話題,一邊大腿還隨著驢車的節奏晃呀晃的。坐得不耐煩了,就蹦下來圍著車前車後一陣瘋跑,往往會招來大人的一陣呵罵,最後再乖乖回到車上老實坐著。

趕集的熱鬧,從路上就已經開始了。臘月二十五鎮上的大集,是最熱鬧的,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要趕這個集去辦年貨。在路上,可以看到很多趕集的人,或騎著腳踏車,或趕著驢馬車,或是乾脆步行。也不急著到集上,一路走,一路與相熟的人聊著天。

到了集市上,父母便要去市場,先去給楚揚買一身新衣服,然後去買些菜肉。市場裡的人多得像是下餃子一樣,被擁在其中只能不由自主地跟著人流向前。空氣裡飄浮著胡椒粉、燻肉和水果交織在一起的味道。路邊的音像店裡,收錄機大聲放著流行歌曲,多是《水手》或是《九妹》這樣的歌。聲音高亢,離得老遠都能聽到。那時的楚揚,很渴望停下來多聽一會兒,甚至奢望買一盤磁帶,然而總會被父母“無情”地拉走。…

說起買新衣服,印象裡好像當時年年只有那麼幾個款式。那時最流行的是“三緊”襖,其實就是夾克衫。選來選去也無非就是糾結顏色和花紋,當然價錢也是最要緊的。砍價是必須的。往往需要看過十幾個攤位,一一比較,最終才會花上幾十塊錢,買上一、兩件。

當然。對於楚揚來說,最期待的就是買鞭炮。但買鞭炮往往要等到最後,父母把要買的年貨都買齊了才行。即便是這樣,到了買鞭炮的時候,也免不得要招來母親楊茹的一通埋怨。在她看來,花錢買鞭炮是最不值得的事情,噼噼啪啪一陣響,錢就沒了。但她又怎麼會知道,孩子們放鞭炮時的樂趣呢。

鞭炮店是小時候的楚揚最喜歡去的。裡面總是擺滿了各式各樣,讓人眼饞的鞭炮。有成捆的“二踢腳”,有擺得整整齊齊。包著紅色油紙,貼著好看商標的小鞭,有一捆捆的、細長的“閃光雷”,大家都叫它“八響八亮”,還有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