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正邪之爭、門戶之見,使朝政內耗於此。加之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反抗頻起。可謂內外交困。
到崇禎帝即位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搖,奄奄一息了。崇禎元年,餓殍遍野的陝西已燃起饑民起義的星星之火,而更大的農民風暴正在醞釀。在長城關外的東北,後金貴族早已崛起,努爾哈赤的子孫正虎視眈眈覬覦著關內的大明朝——在他們的眼中,大明朝無疑於圈養的無數肥壯牛羊等待著他們去宰割,去分享。內憂外患,一邊像蔓延而來的大火,另一邊又像呼嘯而來的大潮,這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接手是時的窘況。因此,這絕對是一個爛攤子,而且這個爛攤子已到了爛透的地步——二十餘年荒怠異常的弊政,尤其是後來天啟年間的腐朽加黑暗,大明朝其實正滑向無盡的深淵。作為統治中國的皇帝,原本應該是高高在上、權傾天下的。但崇禎從接手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感覺到屁股下面不是舒舒服服的龍椅,而是一座正噴薄著憤怒與仇恨的火山口,可以說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這樣的國家接了手,也無機會可言了。
但是崇禎皇帝還是沒有學他的祖先們,登基伊始,就體現了他高出其他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斷,二是勤政。
清除閹黨,整頓吏治是其革新朝政的重要舉措。1627年11月,在剷除掉魏忠賢的羽翼,使其孤立後,他果斷下令將其貶謫到鳳陽,隨即又下令逮治。在魏忠賢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同時,平反冤獄,起復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
這一系列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人們彷彿看到了明朝中興的希望。不幸的是,他隨後卻又因對外廷大臣不滿,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了王承恩等另一批宦官,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樣的錯。他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
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他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每逢經筵,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對廷臣,探求治國方策。勤於政務,事必躬親。對於當時的政治黑暗腐敗,他也想有所作為,為此,他起用了東林黨人,試圖解除內憂外患,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江山。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但是,大明的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縱然崇禎帝有雄才大略,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也有多疑軟弱等缺點,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對此,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幟。不久,張獻忠在米脂起義,響應高闖王,號稱“八大王”。後高迎祥被浮犧牲,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五六天,城破以後差不多要斬盡殺絕,還要毀平城牆。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巖,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