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要死了。我臨死之前,一定要讓你明白,你選擇載湉繼承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
載湉繼承皇位後,因為年齡太小,母親又在醇親王府不能見面,只好由他父親醇親王奕譞到宮裡幫助照顧。醇親王奕譞是一位知進退、明榮辱的人,也是深知慈禧的性格與為人的人。醇親王奕譞做了幾件事情:
第一,上《豫杜妄論》的密奏給兩宮太后。醇親王奕譞提出,將來如果有人以嘉靖之說奏進,就以此奏駁斥。
為什麼上這個密奏呢?因為這裡頭有個歷史典故,明武宗正德皇帝死了之後沒有兒子,讓他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就是嘉靖帝。朱厚熜當時在哪兒呢?在湖北的安陸,明朝規定王不能在北京,都要分在外地,於是把他接到北京來繼承了皇位。繼承皇位之後,發生了“大禮儀”的爭議,也就是嘉靖稱他親生父親叫什麼?繼承皇位的那個父親叫什麼?這裡就存在著一個禮儀問題。當時朝廷中的官員分為兩派:一派說,親生的父親應當叫“本生父”,即親生了你;繼承皇位的這個父親,叫“皇伯父”。另一些大臣不同意,認為繼承皇位,意味著你已經過繼過去了。但嘉靖皇帝很擰,就是要稱自己父親為“本生父”。這一來事情就鬧大了,何孟春等135個大臣,到金水橋的南面跪著憾門大哭,聲震廟堂,哭了兩個時辰。嘉靖火了,讓他們退下,他們就是不退下,於是嘉靖皇帝就把編修王相等大約180人,拉到午門前廷杖,因為打傷致病,死了17個人。大臣廷杖被打死17人,這是轟動朝野的“大禮儀”案子。
醇親王奕譞知道這一歷史典故,所以就預先寫了《豫杜妄論》密摺,防止明朝“大禮儀”這個案子重演。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吳大徵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慈禧就把醇親王奕譞這個秘密的奏摺拿出來了,使這一問題圓滿解決了。
第二,請求免去一切職務。當時奕譞職務很多:都統,御前領侍衛內大臣等。他兒子做皇帝了,他就請求免去這些職務。慈禧不同意,他再申請,才同意把醇親王奕譞所有的職務都免掉,只保留親王雙俸,就是雙倍俸祿之意,這個倒不過分。就負責一個事情,在毓慶宮照顧他的兒子光緒皇帝讀書,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閒話。
第三,嚴於律己,日日敬敬慎慎,夜夜乾乾翼翼。奕譞住的正房名為“謙思堂”;書齋名為“退省齋”;几案上擺放“欹器”,上有“滿招損,謙受益”的銘句。
他在自己的正堂上掛了個“謙思堂”的匾,給自己的書齋起名“退省齋”,几案上擺了一個欹器。這個欹器的特點,是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即水沒裝滿的時候是歪的,裝到中間的時候是正的;裝滿了就會傾倒,水全灑掉。奕譞還在欹器上題上“滿招損,謙受益”。此外,他還家裡掛了一幅字畫,上題著“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如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奕譞想,他們醇親王府旁邊不有個太平湖嗎?湖的名“太平”,家就要過一種太平的生活,他認為榮華富貴已經享盡了,就是要求太平了。
光緒二年四月,光緒帝開始在毓慶宮讀書。這時他6歲,實際上4週歲半。師傅為署侍郎、內閣學士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翁同龢主要教光緒讀書識字,夏同善主要教光緒寫仿格(寫字)。御前大臣教習滿語文、蒙古語文和騎射。
剛開始由於環境生,師傅生,伴讀也生,一切都生,很不習慣,他就哭、鬧、發脾氣。翁同龢、夏同善哄也不好哄,近了不是,遠了不是,就報告給慈禧。慈禧說你們再好好開導一下皇上,但開導以後仍然不聽,發了脾氣以後就摔書本。由於光緒當時還是小孩,只好把他爸爸找來了,讓醇親王奕譞到毓慶宮幫著照顧小皇帝讀書。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光緒就比較習慣了,而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