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常,猜疑心重,容易受讒言所惑,時常命令左右窺視臣下,如有過失,則加重罪。這是文帝的短處,並且因而貽害子孫。
猜疑忠臣最典型的是高熲。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而高熲的父親則是獨孤信的屬下,還被賜姓獨孤。所以,楊堅和高熲的關係也非同一般。而且後來在楊堅建立隋朝時,高熲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堅稱帝后,高熲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為重臣之一。
楊堅對高熲極為信任,甚至把他當成自己的鏡子,說他可以糾正自己的過錯。如果有人進讒言誣陷高熲,楊堅從來都不相信,反而把告狀的人治罪。高熲的官職已經無法再往上封了,可見在楊堅的心目中高熲的重要性。但在以後對於立太子的問題上,兩個人發生了矛盾。
當時,楊堅對楊勇已經不滿,打算立善於偽裝,博得他和獨孤皇后信賴的楊廣為太子。但高熲並沒有覺察楊堅的意思,極力反對廢立太子。楊堅認為是高熲在為私利和他作對,因為高熲的女兒是楊勇的妻子,如果以後楊勇即位,那高熲作為岳父,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說不定會效仿自己,取代隋朝自立為帝。因為楊堅是透過外戚這個身份奪取帝位的,所以對於高熲的位置的敏感性極強,但高熲卻沒猜到楊堅的這些想法。
楊堅後來借處理另一個大臣王世積時,將高熲牽連進去,但只是免了官職,廢為平民,沒有置他於死地。
楊堅在晚年的猜疑有時顯得很可笑。他為了禁止官員貪贓受賄,竟派人去向官員行賄試探,如果有人敢收下,就立即處死。
有次,一個武官的衣服和佩劍不太整齊,楊堅就說是對他的不敬。他不是治武官的罪,而是說御史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御史是專門監督官員的。所以,楊堅就處死了御史,諫議大夫站出來勸止楊堅,竟也搭上了性命。
早期立法有功勞,晚年壞法有過錯,這就是楊堅的前後對照。楊堅晚年還大量使用法外酷刑,即杖刑,在宮廷裡就經常放著棒子。後來,高熲勸說之後,楊堅曾經把杖棒廢除,但他打人時嫌鞭子抽打力量太小,於是,又恢復了杖刑。
在中國古代社會,行刑一般要在秋天,叫順應天意,即秋天葉子要落,氣氛肅殺。而春天萬物復甦,要生長了,這時嚴禁獵殺動物,不許破壞幼小樹木。總起來說,就是春夏行賞,秋冬處罰。楊堅在晚年時卻破壞了這種歷來的習慣,在夏天時就要殺人,有大臣反對,他狡辯說,夏天時老天爺有雷電暴雨,這也是天意在發怒。
楊堅的迷信程度很重,不但信佛教、道教,還信陰陽五行、鬼怪、符瑞、土地神、山神,還有龍王,他都信。在北周時候,武帝曾經滅佛,楊堅這時則予以恢復,下令百姓可以自願出家。楊堅在各地大建佛寺,正因如此,隋唐的佛教才興盛起來。
楊堅文化程度不高,認為文化沒用,學校也沒必要。到了公元601年,楊堅便將郡縣的學校全部廢除,只留下了中央的國子監,供官員貴族子弟們讀書。
冷落三千宮黛之謎
隋文帝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衛公獨孤信的女兒。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改元開皇,獨孤氏為皇后。獨孤家族對楊堅以及他的父親楊忠都有恩惠,所以,楊家基本是從屬於獨孤家族的。楊堅本來就對妻子有所畏懼,獨孤氏做了皇后之後,在參政過程中,更讓楊堅佩服,敬畏之心更濃了。文帝有五個兒子,都是獨孤皇后所生,這在歷代帝王中較為罕見。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其餘四子都封了王: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季為越王、楊諒為漢王。但文帝非常滿足,曾公然說道:“前代皇帝內寵太多,往往由於嬖愛而廢嫡立幼,我沒有姬妾,五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會和睦相處,不會像前朝那樣發生爭奪。”只是隋文帝這樣得意地宣佈時,宮中爭奪繼承皇位的鬥爭早已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