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帝國財政:從租庸調到兩稅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洛陽的商社管理,也只是條例。
“三郎,李太白求見。”
這時,殿外傳來張暘的聲音。
“他有何事?”李倓問道。
“說是引薦一位棟樑之材。”
“哦?”李倓臉上露出了笑容。
李白寫詩的文采,那絕對沒幾個人比得過,但他還會識別人才?
這可真是新鮮事。
“人在何處?”
“與李太白一起在殿外恭候。”
“讓他們進來吧。”
“是。”
一邊的劉晏心裡想著,聖人對李白還真是特別照顧。
一般的官員,根本不可能不宣入宮,只有李白是個特例。
不多時,楊炎走進了紫宸殿。
“嗯?”李倓疑惑道,“李白呢?”
門口又傳來張暘的聲音:“三郎,他睡著了,喝多了。”
“好好好,喝了那麼多酒,還不忘記給朕引薦人才,等他醒了,朕還真得好好誇讚他!”李倓大笑起來。
隨即語氣變得溫和:“派人送他回家,注意給他添幾件衣物,不要感染了風寒。”
“是!”
剛進殿的楊炎看了一眼年輕的聖人,心中詫異,聖人真的如民間傳聞那樣年輕。
而且他對李白如此的照顧,與李白是好友這種傳聞,也絕非隨意捏造。
看來自己這一次是找對人了。
“你是何人?”李倓問道。
“草民楊炎,參見陛下。”
李倓心頭一顫,立刻站了起來,走過去仔細觀察起來。
“你叫什麼?”
“草民楊炎!”
“哪裡人?”
“鳳翔天興縣人。”
“字號?”
“字號公南!”
李倓深吸了一口氣,好傢伙!
真是好傢伙!
這就是歷史上晚兩稅法的楊炎?
知道兩稅法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大影響嗎?
這麼說吧,大唐是古典帝國的餘輝,也是財政帝國的開端。
這個財政帝國指的就是以兩稅法為稅政的帝國。
為什麼這麼說?
在兩稅法出來之前,各個王朝的稅收,都以人頭為稅基,收的是人頭稅。
例如均田制下的租庸調,收的是課戶的稅。
課戶就是指家裡有達到國家規定年齡的男丁的人家。
天寶三年,規定達到23歲,就要按照租庸調納稅服役。
眾所周知,租庸調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府兵也是。
也就是說,課戶必須朝廷給他們分配口分田,課戶種地、織布,才能完成這個稅。
但從武則天時代開始,均田制就出了大問題,因為人口大大增加,朝廷手裡的口分田不夠分。
你朝廷不給我地,還想讓我納那麼多稅?
請問我去哪裡找糧食給你?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在李世民和李治時代,分到地的課戶,按照規矩,每戶自有永業田二十畝,官府配給口分田八十畝。
等戶主死了,八十畝口分田官府收回來。
但人心是貪婪的,戶主在死之前,就在想辦法把口分田變成自己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