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八載正月二十六日,長安城興慶宮南薰殿。

李隆基坐在聖人的寶座上,在他面前的是一個身形高大、外貌英武的男子。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唐赫赫有名的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

李隆基平靜地問了一句:“安西諸事如何?”

“回稟聖人,自小勃律國臣服於大唐之後,西域諸國再一次感受到天朝的無上兵鋒,不敢再與大唐為敵。”

“吐蕃人在西域的勢力如何呢?”

“據臣得到的訊息,吐蕃人去年年底,派使者去了石國。”

“去了石國?”李隆基立刻重視起來,“吐蕃人想故技重施?”

李隆基說的吐蕃人故技重施是指吐蕃人聯合小勃律國,滲透西域一事。

天寶六載征討小勃律國也是高仙芝人生的高光時刻。

天寶六載,吐蕃悍然介入安西事務,將一名公主嫁給小勃律國。

小勃律國隨即背叛大唐,西域其他小國開始觀望,西域局面一時間陷入被動狀態。

李隆基為了維持絲綢之路的穩定,同時為了彰顯大唐帝國的赫赫武功,命令高仙芝出兵討伐小勃律國。

小勃律國位於海拔四千多米的帕米爾高原,而且要攻打他們還得跨過同樣為七千米海拔的青嶺。

而且路途遙遠,一路冰山雪嶺,行軍極其惡劣。

這些對於大唐在西域的其他將領來說,是極其困難的。

但高仙芝不是一般人。

所以他打的仗,也不是一般人能打的。

這一戰,他西進三千多里,孤軍深入西域深處,擊敗小勃律國和吐蕃聯軍。

大唐兵鋒威懾西域五十幾國。

高仙芝與他的手下封常清被譽為帝國雙璧。

也正是這一戰,高仙芝成為安西四鎮節度使,正式進入大唐名將第一梯隊。

此次李隆基召見他回長安,還是詢問安西四鎮的情況。

面對李隆基的問題,高仙芝很肯定地說道:“吐蕃人在安西一直蠢蠢欲動,石國仗著距離我們路途遙遠,多次與吐蕃眉來眼去,大食國也頻頻有動靜。”

李隆基的眉頭皺起來了,他陷入沉默中。

沉默片刻,高仙芝先說道:“請聖人允許臣早做準備。”

“做攻打石國的準備嗎?”

“是的!”

李隆基再一次陷入沉默中。

如果石國有不臣之舉,李隆基不是不想打石國,但那他媽的遠了。

而且石國是西域一個不算小的國家,遠征石國風險太大。

李隆基想把主要精力放在隴右,也就是哥舒翰那裡,把石堡城拿下來。

這牽涉到大唐對最強大敵人吐蕃的戰略佈局。

自李世民時代,大唐拿下西域,開始經略西域,那個時候主要還是為了對付突厥人。

後來突厥徹底式微,唐高宗年間,吐蕃態度強硬起來,開始不斷干涉西域事務。

爆發點就是吐蕃滅吐谷渾之戰。

自此,大唐與吐蕃展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

戰場有三個地方,一是隴右與河西一帶,二是西域,三是劍南道。

其中雙方主要兵力投送在隴右與河西,西域也是必爭之地,劍南道規模最小。

看看天寶年間的兵力配置就知道了。

隴右節度使有常備軍六萬四千人,河西節度使有常備軍七萬三千人,北庭節度使有常備軍兩萬人,安西節度使有總兵力兩萬四千人。

其中隴右與河西兵力加起來近14萬人,位於西域的北庭和安西加起來才四萬多人。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