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楊國忠。

王鉷到的時候,王焊說了一句:誤傷大夫。

當時王鉷是御史大夫。

就這一句話,被楊國忠給逮住,王鉷就死定了。

所以本質上,王鉷是被楊國忠除掉的。

過了一會兒,人群讓出道路,李倓看見王鉷和陳玄禮騎著馬,在金吾衛的簇擁下走出來。

李倓看見了王鉷身上的血,他猜測到王鉷可能為了往上爬,大義滅親了。

看來人的許多念頭,都在一念之間啊!

看著王鉷離去,李倓心裡想著,如果僅僅是這個,沒辦法讓王鉷滾蛋。

畢竟李隆基那傢伙現在就明顯偏袒王鉷,不想丟了這個錢袋子。

就像當年的宇文融,朝野上下不少人彈劾宇文融弄權,但李隆基就是不動宇文融,直到後來清查了許多證據。

李隆基才不情不願地把宇文融貶到了地方上。

所以,該楊國忠上場了。

其實這一場局,最重要的保住楊慎矜。

楊慎矜在御史臺,至少對李林甫的制衡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例如上一次,李林甫要楊慎矜指責太子,楊慎矜就沒有指責。

御史臺的權力非常大,每次彈劾奏疏,都必須御史中丞親自呈遞到皇帝那裡。

也就是說,御史中丞要對彈劾奏疏進行審批,透過的才呈遞。

所以保住了楊慎矜,李林甫的影響力至少會減弱三成以上。

這樣,李林甫也不至於能輕易找自己的麻煩了。

要保住楊慎矜,王鉷必須滾蛋。

王鉷現在大義滅親,李隆基準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就讓楊國忠將李林甫和王鉷私自壓楊慎矜奏疏一事,捅到李隆基那裡。

讓李隆基對李林甫和王鉷起排斥之心。

想到這裡,李倓又慢悠悠地離開了東市。

這場鬧劇雖然就此結束,可它的影響力,卻才剛剛開始。

回宮覆命之後,李隆基表示很滿意,他對王鉷說道:“你能大義滅親,朕心甚慰。”

“都是為聖人分憂,臣不敢怠慢。”

“澄心堂的案子,不要再辦了。”李隆基說道,“建寧的性格朕是知道的,他不會謀反。”

“是。”到這個時候,王鉷還敢咬著不放是不可能了。

“楊慎矜那個案子,沒有確鑿的證人,你就此作罷。”

“聖人……”

“怎麼?你難道覺得你現在提報上來的案子,朕能都透過?”李隆基冷聲道,“你現在最該做的是避嫌!不然你讓朕如何判定這兩個被謀反者的親屬推上來卻沒有實證的案子?”

“聖人英明。”

下午的時候,李倓到了秦國夫人府,他用花言巧語讓秦國夫人約楊國忠過來。

準備再給王鉷一個小小的震撼,給右相一個小小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