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一門長達36米、口徑424毫米的巨炮。
在隨後的試射中,大炮成功地將90公斤重的炮彈拋向了180千米高的太空。這門巨炮也因其試驗地而被稱為“巴貝多”大炮。據說這種火炮還可以將100公斤重的炮彈發射到4000千米遠的地方。把2舊公斤重的火箭增程戰鬥部發射到2570千米之外的地方。重量稍輕一些的載體可以被送到250千米以上的垂直高度。在世界上現存的可實用的大炮中,這門“巴貝多”大炮所保持的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對於王辰浩來說,他只知道羅森博格是己黎大炮的其中一個總工程師,其他工程師的名字因為被當年德國嚴格銷皓了,後人不得而知。
此時的羅森博格是一位40多歲的克虜伯炮廠工程師,由於王辰浩同克虜伯工廠簽署了合作協議和克虜伯火炮技術轉讓等協議,羅森博格一開始是作為克虜伯工廠的技術指導專家來到北洋兵器重工,在王辰浩的爭取下,克虜伯同意把羅森博格轉讓給北洋兵器重工,隨後王辰浩又派人把羅森博格的一家七口全部接到了天津,在給予羅森博格北洋兵器重工首席火炮設計師的的許諾下羅森博格才同意在北洋兵器重工工作。
北洋兵器重工有了羅森博格這個火炮專家,加上克虜伯工廠轉讓的克虜伯火炮生產技術,王辰浩堅信國內很快就能夠實現大口徑艦載火炮的國產化,打破列強們的技術封鎖。
此時羅森博格正帶領北洋兵器重工火炮研發技術團隊的一批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正在研製35倍徑的280毫米和305毫米兩款艦載主炮,雖然不是王辰浩要求的研製40倍徑的主炮,但這也是為了研製7倍伸下的280和305毫米主炮打基礎王辰浩可以理解他們的苦衷,畢竟一口吃不了個胖子,應該循序漸進。
在大口徑主炮方面的研製進度還比較緩慢,但王辰浩交給羅森博格的另一個任務卻是完成的非常順利那就是王辰浩要求研製雷擊炮的任務。
雷擊炮,顧名思義,其實就是迫擊炮。只不過當年是外國人發明的,稱其為迫擊炮。如今王辰浩率先研究迫擊炮,本著他個人的自尊心他將其命名為雷擊炮以後各國出現的類似火炮也都將會受到〖中〗國的影響,按照〖中〗國的命名方式繼續稱雷擊炮。
縱觀雷擊炮的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當時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踮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藥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藥捻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雷擊炮的雛形。但世界第一門真正的雷擊炮則誕生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發明者是俄國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維奇。當時俄軍佔據著旅順口要塞,〖日〗本挖築塹壕逼近到距俄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的地方,俄軍難以用一般火炮和機槍殺傷日軍。於是尼古拉耶維奇便試著將一種老式的47mm海軍臼炮改裝在帶有輪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發射一種長尾形炮彈,結果竟然有效殺傷了塹壕內的日軍,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王辰浩深知雷擊炮的優勢,一是其彈道彎曲,適合於對隱蔽物(如山丘、反斜面)背後的目標進行超越射擊,也可對近距離目標進行直接射擊:二是裝彈容易,射速高(20~30發,分),火力猛,殺傷效果好:三是鼻量輕,體積小,機動性強,中、1小口徑雷擊炮可以人背馬馱,打了就跑,能快速轉移陣地:四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於大規模生產,造價低。
可以說,作為單兵補充火力,雷擊炮的作用是巨大的。王辰浩既然知道雷擊炮的巨大作用,自然不會放置不管,何況用不了多久就會跟俄國爆發戰爭,他不敢確定俄國人不會發明雷擊炮,與其讓別人先發明雷擊炮攻擊自己,不如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