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軍多達六十萬,但戰力比北洋陸軍差了好幾個等級,大部分被改編為國〖民〗警衛隊、〖警〗察部隊和地方警備隊,讓他們管理社會治安還可以,讓他們成為正規作戰部隊則太差了。因為這些舊軍的舊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即便把他們訓練成新軍也是換湯不換藥,王辰浩深知這個弊端曾經給〖中〗國近代造成多麼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他不會再走這條yù速則不達的老路。
在國家政體改革之後,王辰浩立即推行軍事改革。
以二十鎮北洋陸軍為基礎,擴編為三十六鎮常備陸軍,總兵力達到弘萬人。常備陸軍作為和平年代的國防力量,不需要多,只要精銳即可。因為常備陸軍太多則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國民的沉重負擔。
1898年世界最強大的德固常備陸軍只有88萬人。英國擁有全球最大最多的殖民地,但其常備陸軍也只有56萬,其中本土更是少得可憐只有1。2萬人。美國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常備陸軍只有3。1萬人。
法國作為歐洲大陸僅次於德國的陸軍強國,其常備陸軍不過122萬。如果不是為了提防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法國不可能維持如此龐大的常備陸軍。
北半球國土面積最大的俄國,其常備陸軍達到282萬,如此龐大的常備陸軍並不是俄國政府所希望的。為了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陸軍,俄國在東歐部署了155萬大軍,俄國經濟太差,俄軍作戰素質不如德軍,因此只能靠數量彌補。而俄國全球樹敵,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了幾個世紀,每隔二十年便要爆發一次規模空前的俄土戰爭。為了應對奧斯曼帝國的常備陸軍,俄國不得不在俄土邊境部署100萬大軍。
可以看出,常備陸軍的規模是按照國防需要來制定的。
在〖中〗國周邊地區,英屬緬甸、印度等殖民地的殖民軍不足十七萬人,英國陸軍正面臨印度塔什克武裝起義,無法威脅〖中〗國國家安全。法屬越南殖民地不足兩萬人,可以忽略。美國緊急徵調二十萬遠征軍派往菲律賓,同菲律賓〖革〗命軍作戰,沒有三年五載休想平定菲律賓。〖日〗本甲午戰爭前擁有常備陸軍七個師團,兩次清日戰爭後,〖日〗本揹負沉重的戰爭賠款負擔,已經縮減到五個師團,不足為患。
此時的〖中〗國,唯一的敵人便是沙俄。
清俄戰爭後,沙俄加緊修建西伯利亞鐵路,陸續向遠東派遣了三十萬大軍。對於〖中〗國來說,國防任務以防範沙俄為主。雖然沙俄常備陸軍近三百萬,但是卻被同盟國牽制了155萬,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牽制了100萬,刨除本土防禦需要,沙俄向遠東派遣了三十萬常備陸軍已經是極限了。
當然,這是隻和平時期,戰爭期間就無法估測了。
王辰浩所指定的國防政策,只能按照敵對國家的國防政策來計劃。
沙俄目前在遠東的常備陸軍只有三十萬,因此王辰浩成立三十六鎮常備陸軍足以應付。如果俄國向遠東增兵,那麼王辰浩才會相應的進行擴軍。
北洋陸軍更名中華帝國陸軍,簡稱〖中〗國陸軍。王辰浩將現有的二十鎮陸軍拆分成四十個協,以每個協為基礎,在原住地招募一個新兵協,這樣用老兵帶新兵,組成新的鎮。老兵都是王辰浩的嫡系部隊,新兵則是當地人,這樣即堅固了地方,又保證王辰浩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
四十個協擴充後變成四十個鎮,王辰浩只要三十六鎮常備陸軍,多出來的四鎮陸軍改編為帝國禁衛軍和帝國御林軍,專司北京內外城、
皇城的防禦。禁衛軍和御林軍歸王辰浩直轄,作為王辰浩的sī人護衛軍,同時也是王辰浩用來控制北京城的重要工具。
總參謀部按照王辰浩的指